江干细路走羊肠,远逐钟声到上方。
水荇暝时云淡淡,径松深处月苍苍。
佛庐夜续传灯火,僧榻寒薰小篆香。
何用别寻天竺去,人言此地即慈航。
晚至永乐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晚至永乐》是元末明初戴良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这首诗不仅以其深邃的意境和精湛的艺术手法吸引了后世读者,更因其背后的历史故事增添了不少研究价值。以下是对该诗的介绍:
作者简介:戴良(约公元1324—约1387),字叔能,号东原,又号九灵山人,浙江兰溪人。元末明初著名诗人、文学家,与杨维桢、高启并称为“南杨北李”。他的作品多以描绘山水自然、抒发个人情感为主,风格清新脱俗,具有很高的艺术成就。
创作背景:戴良生活在一个动荡的时代,元末的社会动荡给他的生活带来了巨大的影响,他的许多作品都反映了他对当时社会现实的关注和对理想生活的追求。在戴良的众多作品中,《晚至永乐》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脱颖而出,成为后人传颂的经典之作。
诗歌内容分析:《晚至永乐》中,戴良运用细腻的笔触,将读者带入一个宁静而深沉的山寺夜景。首联“江干细路走羊肠,远逐钟声到上方”开篇便描绘了一幅幽静的景象,江边小路上蜿蜒曲折如同羊肠,诗人沿着这小路追寻着远处寺庙传来的钟声直至到达那座高耸的山寺之上。颔联“水荇暝时云淡淡,径松深处月苍苍”进一步渲染了夜晚的氛围,通过细腻的描绘,展现了自然界的和谐之美和诗人内心的纯净与深邃。
《晚至永乐》作为戴良的代表作之一,不仅是其文学成就的重要体现,也是研究元末明初社会文化和艺术风格的珍贵资料。这首诗不仅以其深邃的情感和精湛的技艺感动了一代又一代的读者,同时也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