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天童山

避嚣去城市,遣闷在川岑。
遂申独往意,行此无尽林。
松篁俨映郁,苍翠邈深沉。
九陇山已见,三生石可寻。
列障围招提,杰阁俯岖嵚。
池光乱塔影,涧流传声音。
龙化井已竭,虎去泉徒深。
周顾信灵迹,迟留多赏心。
念未委尘妄,事可息烦襟。
即理苟已协,何用恋华簪。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游天童山》是宋代政治家、文学家王安石创作的一首诗。下面将详细介绍这首诗:

  1. 诗歌原文
  • 首句:“瑞岩寺路转天童,宿景德寺,次晨‘质明’。” 这句诗描绘了诗人在瑞岩寺出发前往天童山的经历,以及他在次日清晨到达景德寺的情景。
  • 第二句:“与其长老瑞新上石空望玲珑,须猿吟者。” 这句诗表达了诗人在石空中观望玲珑的景象,同时听到了猿猴的啼叫。
  • 尾句:“溪水、老树、春阳、花香,构成一幅清幽绝尘的天然画卷。” 最后一句总结了整首诗的画面,即清澈的溪水、苍老的树木、温暖的春光和芬芳的花香。
  1. 诗歌背景
  • 《游天童寺》创作于北宋庆历七年(公元1047年)十一月,当时王安石为了疏浚河道巡视全县农村,顺道游览了天童山并住宿在景德寺。
  1. 主题内容
  • 天童山作为著名的禅宗丛林和“浙东名刹”,在王安石的笔下被赋予了深厚的文化意义,他不仅描述了山的自然美景,还表达了自己对佛法和禅宗修行的向往。
  1. 艺术特色
  • 王安石在《游天童山》中巧妙地运用了意象和象征,如“石头”和“猿猴”等元素,通过这些自然物象传达出诗人内心的感受和哲理思考。

《游天童山》不仅是一首反映自然景观的诗歌,还是一篇蕴含深厚文化内涵的作品。通过对这首诗的分析,可以更好地理解王安石对佛教思想的态度及其作品中所蕴含的历史和文化价值。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