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宁州谣三首 其一

吾侬生长莆山曲,三尺茅檐四尺屋。
大男终岁食无盐,老妇蒸藜泪盈掬。
阿郎辛苦学弄兵,年年贩盐南海滨。
担头有盐兵一束,群行大队惊四邻。
迩来红巾掠州县,沃野平民不知战。
贤哉太守死作灰,勇矣林僧命如线。
林僧一战功业单,策马东走来莆山。
山人踯躅喜相遇,邀我邻社东南旋。
我邻我社轻死士,苦竹长枪兼丈五。
自从行劫出社来,社甲吹螺整行伍。
时维癸巳夏五月,暍暑微民正愁绝。
螺声隐隐入郭门,白旆央央下林樾。
饥儿寡妇常咨咨,老弱奔走趋道隅。
鹙鸧翻羽动天哭,虎豹掉尾何时需。
空城一炬灰烬后,车盖归来仍白授。
阿娘垢面迎相公,西邻椎牛唤新酒。
酒酣拍掌浩浩歌,天地虽大如吾何!
女儿朝餐餍粱肉,走卒出市陈干戈。
市人累累丧家狗,路上相逢尽缠首。
儒巾惊骇迎先锋,小儿号哭畏郎吼。
老翁再拜乞见怜,自从乱后无一钱。
舍人官买鸡豕尽,有田未种蚕未眠。
先锋拔刀倍嗔怒,缚得家翁出门去。
妻儿哭泣投社官,愿获生全拜君赐。
社官点头见始欢,年来钱钞交莫悭。
尔田傥入莆社籍,尔屋老稚从居安。
我田我庐不足惜,应当门户谁出入。
生男愿作社中吏,生女愿作先锋妾。
胡然太府亶不聪,有书辄上莆社公。
柏台主人任刀笔,札札按覆皆相同。
向来壤地方万里,比屋豪华皆武士。
五侯同封不足夸,一家十轮未为易。
匹夫势转千乘强,驱役百姓如驱羊。
编民贡税入私室,小大驱合无边方。
手提文印绿衣者,饥食无鱼出无马。
流离安集无定期,蓬蒿猎猎故城下。
道旁遗老问行人,泰安有社民未贫。
行人蹙额皆相语,我闻公社吏更仁。
前年泰安挹城邑,未曾入城先报捷。
前师失利后师奔,一市横尸更稠叠。
至今大厦环州营,一门公相皆弟兄。
豺狼盘踞食人肉,一叱一咤风云生。
我闻有命不敢告,俯首未言胆先破。
老翁闻此双泪垂,风雨洗天何人到。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福宁州谣三首 其一》是一首描绘社会动荡时期民众生活与战争状态的诗歌,由佚名创作。下面将从多个角度来探讨这首诗:

  1. 诗人背景
  • 作者信息:《福宁州谣三首 其一》的作者是佚名,这表示它可能来源于民间而非官方记载,反映了当时普通百姓的生活和心声。
  • 时代背景:此诗创作于一个战乱频仍的年代,具体时间未给出,因此无法确定确切的时代背景。但从诗中描述的场景来看,如“阿郎辛苦学弄兵”,可以推测这是在明朝末年至清朝初年期间的某个时期,那时红巾军等农民武装力量活跃。
  1. 诗歌内容
  • 描述场景:诗中通过生动的描绘展现了莆田地区的风土人情,如“吾侬生长莆山曲”,“三尺茅檐四尺屋”等句子传达了诗人对家乡朴素生活的眷恋。
  • 社会现实:诗中描述了战乱给普通人带来的苦难:“大男终岁食无盐,老妇蒸藜泪盈掬。”展现了当时社会底层人民生活的艰辛,以及战争对他们生活的巨大影响。
  • 政治背景:诗中提到了“贤哉太守死作灰,勇矣林僧命如线”,这表明当时的政权已经处于风雨飘摇之中,一些官员或将领的牺牲成为了抗争的一部分。
  1. 艺术手法
  • 对比描写:诗人运用了对比的手法,通过对和平时期的简朴生活与动乱时期的困苦生活的对比,突显了战争的残酷和对普通百姓生活的破坏。
  • 情感表达:诗中的抒情色彩浓厚,诗人用直白的语言表达了对社会现状的不满和对和平生活的向往。这种情感直接而深刻,容易引起读者的共鸣。
  • 修辞手法:诗中使用了一些修辞手法,如夸张和比喻,来增强语言的表现力和感染力,使诗句更加生动形象。
  1. 历史意义
  • 反映民情:此诗反映了当时民众的生存状态和社会矛盾,为后人提供了一个了解当时社会状况的窗口。
  • 文学价值:作为文学作品,其艺术成就体现在诗人通过诗歌形式有效传达了深刻的社会信息,具有重要的文学价值和研究意义。
  • 历史反思:此诗不仅是文学上的作品,也是历史研究中的一个重要资料,有助于我们理解那个时代的历史脉络和社会变迁。

通过这首《福宁州谣三首 其一》,不仅能够感受到诗人对家乡的深情厚谊,还能从中窥见那个动荡时代的社会面貌。对于研究中国古代社会史、民歌发展以及文学创作等方面都有着不可忽视的价值。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