齑瓮

先生食齑如食肉,一日不食心不足。
淡然中有至味存,凤髓龙肝何足论。
昔者韩公有高识,五年太学朝朝吃。
后来易简虽复知,酒酣夜半一咀之。
长安少年那解此,羊肉如林酒如水。
酒瓶羊栅须臾坏,先生齑瓮长年在。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齑瓮》是元末明初克新创作的一首诗,展现了诗人对贫寒生活的理解和感慨。克新,字仲铭,号雪庐,江西鄱阳人,初业儒后为佛学。他在洪武初奉诏招谕吐蕃,为文自称为“江左外史”。他的作品包括《南询稿》和《雪庐稿》。这首诗通过对食物的描述,表达了一种淡泊名利、超然物外的生活态度。以下是关于《齑瓮》的详细介绍:

  1. 作品概述:《齑瓮》是明代僧人克新所作的一首七绝诗。它以简洁而生动的语言,描绘了诗人自己如同食齑一般简朴的饮食生活方式,以及这种生活方式中所蕴含的深厚情感和人生哲理。
  2. 文学价值:《齑瓮》不仅是克新个人生活哲学的体现,也是元末明初文人心态的缩影。诗中透露出的淡泊与宁静,反映了当时社会动荡不安的背景下,文人对于精神追求和道德理想的坚守。
  3. 历史背景:克新在洪武初年被征召至陕西吴堡担任知县,并在工部主事任内表现出廉洁清苦的品质。他的创作生涯跨越了多个朝代,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产,其中《齑瓮》便是其中之一。
  4. 文化影响:《齑瓮》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深刻的思想内涵,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它的问世不仅丰富了中国古典诗歌的艺术宝库,也为后来的文人墨客提供了宝贵的创作灵感和借鉴。

《齑瓮》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深邃的思想内容,成为了中国古代文学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星辰。《齑瓮》不仅仅是一首描绘日常生活的小诗,更是诗人对于人生、自然和社会的深刻思考和感悟。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