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平书事四首 其三

地势斜临北,河流稳向东。
龙庭行万里,虎路达三嵏。
番女裁皮服,奚儿控角弓。
长吟对落景,独坐感飞蓬。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开平书事四首 其三》是元末明初的诗人梵琦的作品。下面将深入探讨这首诗的内容与艺术特色:

  1. 作者介绍
  • 梵琦是元末明初的一位著名诗人,他的诗歌创作涵盖了多种题材和风格,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历史背景和文化风貌。
  1. 诗歌原文
    地势斜临北,河流稳向东。龙庭行万里,虎路达三嵏。胡女裁皮服,奚儿控角弓。长吟对落景,独坐感飞蓬。

  2. 诗中意象分析

  • 地势与河流:诗中的“地势斜临北,河流稳向东”描绘了地理环境的特征,北方的地势高陡,而南方的河流则平稳地向东流淌。这种自然景观的对比,既展示了地形的多样性也反映了自然环境的和谐。
  • 历史人物与地域:“龙庭行万里,虎路达三嵏”借用历史上著名的龙和虎来象征帝王的权力与威严。龙和虎在中国文化中都是尊贵的象征,龙代表帝王之尊,虎则象征着勇猛和权力,这里暗示了统治者所达到的高度和影响力。
  • 胡女和奚儿:诗中的“胡女裁皮服,奚儿控角弓”通过描述胡女和奚族女子的日常生活,展现了他们独特的文化和生活方式。这不仅是对他们族群特征的刻画,也是对当时多元文化的生动展现。
  • 情感表达:诗的最后一句“长吟对落景,独坐感飞蓬”流露出一种孤独和漂泊的情感。这里的“落景”可能象征着诗人自身的失落或无常之感;而“飞蓬”则是随风飘荡的草,常用来比喻无根之人,增强了诗句的哲理性和抒情色彩。

《开平书事四首 其三》不仅仅是一首描写自然风光和历史文化的作品,更是通过细腻的意象和深刻的情感,表达了对历史的思考与对现实的感慨。通过对这首诗的学习与欣赏,可以更深入地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及其在现代的价值。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