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夜山中

山空素月出,天净凉雨住。
群蝉鸣已息,灵籁稍微度。
笕竹咽远水,邻灯映深树。
念兹栖栖者,何由了玄悟。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夏夜山中》是诗人王恭创作的一首诗,描绘了一个宁静而神秘的夏夜山景。这首诗不仅是王恭对自然之美的赞颂,也是他对内心世界的抒发和对生活哲理的思考。下面将从几个方面进行详细介绍:

  1. 作者介绍
  • 王恭,字安中,号皆山樵者,是明朝时期的福建长乐(今属福州)人。他在文学上有着深厚的造诣,与林鸿等人齐名,被并称为“闽中十子”。他的诗歌风格与林鸿相近,作品多表现出一种清新脱俗的韵味。
  • 王恭在永乐四年(1406年)以儒士的身份被推荐进入翰林院,参与编修《永乐大典》。然而,不久后他选择辞官归隐,继续从事文学创作。他的一生虽短暂,但留下了许多珍贵的文学作品。
  1. 诗歌原文
  • 《夏夜山中》一诗中的诗句“静夜月微明,翛然万籁清。”生动地捕捉了夜晚的静谧之美。在这宁静的夜晚,明亮的月光洒在静谧的山林之中,使得一切声音都变得柔和而清晰。
  • “山禽忽飞起,偏傍竹林鸣。”则描绘了一幅生动的画面:山中的鸟儿突然起飞,它们偶尔靠近竹林,发出清脆的叫声。这种自然的声响与周围的寂静形成鲜明对比,更增添了夜晚的幽静与和谐。
  • 整首诗通过对夏夜山中景象的细腻描写,展现了王恭对于大自然的热爱和对生活细节的敏感捕捉。他的语言简洁而富有画面感,能够让读者仿佛置身于那个宁静的夏夜之中。
  1. 艺术特色
  • 《夏夜山中》以其简洁而充满诗意的语言,成功地塑造了一个宁静、和谐的夜晚场景。王恭运用了多种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使得诗歌更加生动有趣。
  • 整首诗的结构紧凑而富有层次感,通过一系列的景象描绘,逐渐推向高潮,最终又回归到一个宁静的夜晚,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这种结构安排不仅体现了王恭对传统诗歌结构的熟练掌握,也展现了他独特的审美观。

《夏夜山中》不仅是一首表达自然之美的诗篇,也是王恭对生活的一种感悟和哲思。通过对这首诗的阅读和理解,可以更好地感受到古代文人对自然美的独特见解以及他们对生活的深情寄托。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