蝉嘒嘒

蝉嘒嘒,老树秋风暑初退。
闺门忽起思妇悲,欹枕听之堕双泪。
去年夫征淮水头,天明上马操戈矛。
今年夫戍玉关塞,日夜艰危谁足赖。
不如烂烂云锦机,织成回文制君衣。
不如湛湛长江水,流恨随君千万里。
白首会面知无难,愿君竭力军旅间。
太平无事荷帝力,迟君归来慰家室。
凿凿之石如妾心,空山绝涧秋嵚崟。
青山之松如妾操,大雪严风不凋耗。
石或可转松可摧,妾心万死不可回。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蝉嘒”是一种象声词,用来描述蝉鸣声的微小而明亮。以下是对“蝉嘒”的具体介绍:

  1. 文化内涵与应用
  • 文学中的描写:《古诗·小雅·小弁》中就有“菀彼柳斯,鸣蜩嘒嘒”的描述。这表明“蝉嘒”一词在古代诗歌中被广泛应用来描绘蝉鸣声,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艺术价值。
  • 现代应用:在现代文学作品中,作者们也常用“蝉嘒”来形容夏夜微风中蝉鸣声的细碎,增添一种静谧而略带凄凉的氛围。
  1. 语言特点分析
  • 音韵特性:“蝉嘒”作为象声词,其发音为huì huì, 简洁明了地传达了蝉鸣的声音特征。
  • 形象比喻:它不仅是声音的描述,还往往被用来形容事物或情境的微妙和精致,例如形容星光、清亮的声音等。
  1. 历史文献中的引用
  • 古典文献:“蝉嘒”在《魏书·术艺传·张渊》中有提及,原注“嘒,小貌”,表明古人已经注意到蝉鸣声的不同层次和细微变化。
  • 文人创作:在唐宋诗词中,“蝉嘒”被广泛使用,如韩愈和陆游等人的作品中均有体现。

“蝉嘒”这一词语不仅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价值,而且在现代文学创作中依然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通过对“蝉嘒”的理解与学习,可以更深入地把握中国古典文学的魅力及其表达的深邃含义。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