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来洞避暑

灵鹫山下,岩洞玲珑,周回虚敞,指为西域飞来一小岩也。气凉石冷,入径凛然。洞中陡处,高空若堂,窄处方斗若室,俱可人行无碍顶处。三伏熏人,燎肌燔骨,坐此披襟散发,把酒放歌,俾川呜谷应,清冷洒然,不知人世今为何月。顾我絺綌,不胜秋尽矣。初入体凉,再入心凉,深入毛骨俱凉哉。人间抱暑焦烁,虽啖冰雪不解,而严冬犹然者,勿令知此清凉乐国。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飞来洞避暑》是明代作家高濂创作的散文,描绘了灵鹫山下飞来洞的清凉与幽静。以下是对这部文学作品的介绍:

  1. 作品原文:《飞来洞避暑》一文,由明代著名文学家高濂所创作。在这篇文章中,高濂以细腻的笔触描述了灵鹫山下飞来洞的独特景致以及避暑之乐。他写道:“灵鹫山下,岩洞玲珑,周回虚敞,指为西域飞来一小岩也。”这句话不仅描绘了飞来洞的地理位置和其独特的地貌特点,还透露出作者对这个隐秘之地的喜爱。
  2. 作品特点:《飞来洞避暑》不仅仅是一篇普通的游记,它更是一首表达作者情感、体验与哲思的诗篇。通过对飞来洞的描写,高濂展现了一种超脱尘世、向往自然的心态,同时也反映了古代文人对于隐逸生活的追求和赞美。
  3. 作品影响:《飞来洞避暑》自面世以来,便受到了广泛的赞誉和喜爱。它不仅被后世多次引用,还在各种文艺作品中被引用和改编,成为了中国文学史上的一个重要篇章。无论是从文学价值、历史意义还是文化传承的角度,高濂的《飞来洞避暑》都占有不可替代的地位。
  4. 作品地位:《飞来洞避暑》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极高的地位。它不仅体现了古代文人的审美情趣和文化追求,还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隐逸风气和精神风貌。因此,研究《飞来洞避暑》不仅可以加深对中国古代文学的理解,还能更好地把握古代文人的生活态度和价值观。
  5. 作品赏析:在赏析《飞来洞避暑》时,人们不难发现作者高濂运用了许多生动的比喻和形象的描写,使得整个作品充满了诗意和美感。例如,他将飞来洞比作“西域飞来一小岩”,既突出了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又表达了作者对这片天地的敬畏之情。此外,文中还通过描述飞来洞内外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气息,展现了一幅幅如诗如画的美景画卷,让人仿佛置身于那清凉宜人的夏日之中。

《飞来洞避暑》不仅是一篇优秀的文学作品,更是一部承载着深厚文化内涵和历史价值的传世之作。它的出现不仅丰富了中国的文学宝库,也为后人提供了宝贵的艺术财富和深刻的思考资源。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