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出大明门,与长安隔世,夜卧绝不作华清马蹄梦。家有采芝堂,堂后有楼三间,杂植小竹,树卧上房,厨灶都在竹间。枕上常听啼鸟声。宅西古桂二章,百数十年物,秋来花发,香满庭中,隙地凿小池,栽红白莲,傍池桃树数株,三月红锦映水,如阿房迷楼,万美人尽临妆镜。又开有芙蓉蓼花,令秋意瑟。更喜贫甚道民,景态清冷,都无吴越间士大夫家艳气。翠色娟娟咽涤竹,妖香奕奕露凝花。
归田与友人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译文
一旦离开大明门,就和京城长安(借唐长安指代明北京)隔绝,夜里躺卧也不再作飞马游走华清(代指京城)之梦。家中有采芝堂,堂后有楼三间,间杂种有小竹,树高卧上房屋,厨灶都在竹间。枕上常听鸟儿鸣啼之声。住宅西边有古远桂树两排,已经生长一百几十年了,秋来开花,香满庭中,空闲之地凿有小池,栽红白莲,池畔种植有几株桃树,三月桃花映入水中丽若红锦,仿佛阿房宫、迷楼中无数美人临镜梳妆。池中还盛开着芙蓉和蓼花,让秋天的意味更加明洁。更喜普通民风,景物情态清静,全没有吴越之间士大夫家的浮艳之气。翠色娟娟咽涤竹,妖香奕奕露凝花。
介绍
《归田与友人》是明代文人屠隆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这首作品以其简洁明快的文风和深刻的情感表达,展现了诗人归隐田园后的宁静与自得。下面将详细解读这首诗的内容、艺术手法以及其文化价值:
- 诗歌原文及翻译
- 诗歌原文:
一出大明门,与长安隔世,夜卧绝不作华清马蹄梦。
家有采芝堂,堂后有楼三间,杂植小竹树,卧房厨灶,都在竹间。
枕上常听啼鸟声。
- 译文:
一旦走出大明门,便与繁华喧嚣的长安隔绝,夜晚安睡时绝不做那驰骋在华清池畔的骏马之梦。
家中有一间采芝堂,堂后面有三间楼,四周种植着小竹树,卧室和厨房都在竹丛之中,枕边常能听到鸟儿的啼鸣。
- 诗歌背景
- 作者介绍:屠隆,字长卿,明代著名文学家,他的作品多以抒发个人情感和展现自然之美见长。
- 创作时期:据记载,该诗作于作者归隐后,表达了他在远离尘嚣的田园生活中找到的宁静与和谐。
- 艺术手法
- 意象运用:诗中通过“大明门”与“华清池畔的骏马梦”形成对比,展示了主人公对都市生活的厌倦和向往田园生活的心情。
- 语言风格:整首诗的语言平实而不失韵味,通过对日常生活细节的描绘,营造出一种返璞归真、淡泊名利的氛围。
- 文化内涵
- 反映的社会心态:在明朝末年,社会动荡不安,许多文人士大夫追求超脱世俗的理想生活,此诗正反映了这一群体的心声。
- 对自然的颂扬:诗中多次出现的自然元素如“小竹”,不仅体现了对自然的亲近和赞美,也寓意了心灵的净化与升华。
- 历史与影响
- 历史地位:屠隆的其他作品如《题画卷》、《春雨》等,同样展现了他对自然美和人文情怀的追求。
- 后世影响:该诗及其作者的形象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重要位置,被后人广泛传诵,影响了后世的文人墨客。
《归田与友人》不仅仅是一首诗,它还是明代文人精神风貌的一种体现,是中国古代田园诗的一个典范。通过这首诗,可以深刻感受到古代文人对自然和内心世界的深刻感悟,以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注解
“如阿房迷楼,万美人尽临妆镜”句:意为“仿佛阿房宫、迷楼中无数美人临镜梳妆”。
道民:屠隆晚年修道,因此自称“道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