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足车尘不暂闲,一年两度太行山。
庭闱缥缈孤云下,游子思亲几日还。
登太行思亲
介绍
《登太行思亲》是明代诗人于谦创作的一首脍炙人口的七言绝句。这首诗以其深邃的情感和独特的艺术魅力,展现了诗人对亲情深沉的思念之情。下面将详细介绍这首诗:
作者简介:于谦(1398-1457),字廷益,号节庵,浙江钱塘人,明朝政治家、文学家。他以正直廉洁著称,曾官至兵部右侍郎、尚书等职。在土木之变中,于谦力排南迁之议,决策守京师,最终使英宗得归,赢得了“忠肃”的谥号。他的一生虽然短暂,但其政治生涯和文学成就却给后人留下了深刻的记忆。
作品原文:马足车尘不暂閒,一年两度太行山。庭闱缥缈孤云下,游子思亲几日还。
整体翻译:马足车尘不暂停,每年两次去太行山。庭院中的亲人身影飘渺如孤云,游子思念家乡几日才回。
词句注释:这首诗的字面意思是描述诗人每年两次前往太行山的情景,以及他对家人的深切思念。其中,“马足车尘”形容诗人出行时尘土飞扬的景象,“庭闱缥缈孤云下”描绘了诗人心中对家人的思念如同远方的云一般缥缈而不可触及。
白话译文:每次出行都会经过太行山,这里的每一次都让我感到时间过得很慢。家中的亲人身影若隐若现,仿佛就在我的脚下。我常常在思念之中度过数日,才能回到我的故乡。
创作背景:这首诗的创作与明英宗被俘、瓦剌进犯京师有关。诗人在土木之变后,面对国家的危机和个人的命运,决定留守京城,保卫国家。在这个过程中,他多次踏上太行山,每次都充满了对家人的思念和担忧。因此,这首诗不仅是对个人经历的记录,也是对那个时代人民共同遭遇的反思和表达。
在深入了解这首诗的同时,还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一步了解其艺术特色和历史意义:
- 诗歌通过对比的方式,将“马足车尘”与“庭闱缥缈孤云下”形成鲜明对照,既表达了诗人对家人的深切思念,也反映了战争时期人民生活的艰辛。
- 诗中运用了夸张和比拟的手法,增强了诗歌的表现力和感染力。例如,“庭闱缥缈孤云下”这一形象生动地描绘了诗人对家的深深眷恋。
- 诗歌简洁明了,语言优美,富有音乐美。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传达了诗人复杂的情感和对家国的忧虑。
《登太行思亲》作为一首反映时代背景和人民生活状态的诗歌,不仅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也是研究明代历史和文化的重要资料。通过对这首诗的学习,可以更深入地理解古代文人的生活状态和社会责任感,从而更加珍惜和平时代的幸福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