绣斧东行燕甸雪,牙樯春动楚江云。
逢时可少鹰鹯志,避路应无豺虎群。
铜柱何人留汉绩,桂林今日想秦勋。
近传蛮洞人多毒,好遣霜威破瘴氛。
送王柱史按广西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送王柱史按广西》是明代尹台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在这首诗中,尹台以雄浑的笔触描绘了一幅壮观的自然景象和社会背景,展现了他对国家命运和民族大义的深刻思考。
《送王柱史按广西》中的“绣斧东行燕甸雪”一句,通过“绣斧”这一形象化的修辞手法,传达了诗人对王柱史出征时的庄重与神圣。同时,“燕甸雪”也暗示了北方边塞的严寒,反映了战争环境下的艰辛与不易。此外,“牙樯春动楚江云”描绘了船只行进时春天江面上波光粼粼的景象,既表现了南方的温暖与生机,也暗喻着南方地区与北方边疆在地理上的巨大差异。
诗中的“逢时可少鹰鹯志,避路应无豺虎群”表达了诗人对战局的看法。这里用“鹰鹯”比喻有志之士,意味着在国家危难之际,应该有如鹰般锐利、如鹞子般敏捷的志士挺身而出。而“避路应无豺虎群”则表达了对那些企图趁乱作恶之人的警惕,暗喻当时社会可能存在着一些心怀不轨的人或势力。
诗中的“铜柱何人留汉绩,桂林今日想秦勋”反映了诗人对历史功绩的尊重以及对国家未来的期许。这里提到的“铜柱”,通常是指古代在边疆设立的界碑,象征着国家的领土完整和尊严。而“桂林今日想秦勋”则意味着在今天的桂林地区,应该怀念历史上为国捐躯的英雄们。
整首诗不仅通过对景色的描述展现了作者对自然美的热爱和对壮阔江山的赞美,还通过对历史人物的评价传递了作者对于忠诚、英勇与牺牲精神的推崇。这种精神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显得尤为重要,它激励着人们在艰难困苦中保持坚定的信念和不懈的努力。
《送王柱史按广西》不仅是一篇具有高度艺术价值的文学作品,也是一篇蕴含丰富历史信息和文化内涵的诗作。通过对这首诗的学习与鉴赏,可以更深入地理解明代的社会状况、文化氛围以及作者的个人情感和时代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