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隔马岭旧寺

荒凉经古寺,迢递出层空。
路抱千峰转,天开一窦通。
残松疏雨后,颓瓦夕阳中。
犹有馀僧在,逢迎问转蓬。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上隔马岭旧寺》是明代于慎行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这首短小精悍的诗歌,不仅体现了作者深厚的文学造诣,也为后世读者提供了一种独特的审美体验。下面将详细介绍这首诗及其背后的文化价值:

  1. 作者简介
  • 诗人于慎行,明代著名文学家,其作品多以清新脱俗著称,深受后人推崇。
  • 于慎行的创作背景,往往与其生活环境密切相关,而《上隔马岭旧寺》正是在这样的自然景观中孕育而成。
  1. 诗歌原文
    荒凉经古寺,迢递出层空。
    路抱千峰转,天开一窦通。
    残松疏雨后,颓瓦夕阳中。
    独有余僧在,逢迎问转蓬。
  2. 诗歌赏析
  • 意境深远:诗歌开篇即描绘了古寺的荒凉与历史的沧桑,通过“迢递”一词传达出一种遥远和空旷感,使读者仿佛置身于一个宁静而略带忧伤的古寺之中。
  • 自然与人文的和谐:通过对“路抱千峰转,天开一窦通”的描述,诗人巧妙地将自然的壮丽与古寺的静谧融为一体,展现了一幅动静结合的画面,使得整首诗充满了诗意和画意。
  • 细节描写生动:如“残松疏雨后,颓瓦夕阳中”等句,通过具体的细节刻画,增强了诗歌的画面感,使人仿佛能够看到那些历经风雨的古物和落日余晖中的古寺景象。
  1. 创作背景
  • 《上隔马岭旧寺》的创作背景可能与诗人当时的游历经历有关。明代文人游历名山大川,常常有感而发,写下许多反映自己内心情感和对自然景观感悟的作品。
  • 该诗反映了古人对古寺、山川等自然景观的崇敬之情,同时表达了对时光流转、世事无常的感慨。这种情感贯穿于中国古代文人的诗词作品中,具有普遍性和时代性。
  1. 艺术特色
  • 平实的语言:于慎行在这首诗中运用了平实无华的语言,使得诗歌更加贴近生活,易于理解。这种语言风格也体现了中国古典诗歌注重内涵而非形式的美学追求。
  • 含蓄的表达:通过简洁的意象和含蓄的表达方式,诗人成功地传达了自己的情感和对古寺的情感寄托,使诗歌的内涵更加丰富和深刻。

《上隔马岭旧寺》不仅是明代于慎行的一首经典五言律诗,更是一部蕴含深厚文化内涵和艺术价值的作品。通过对这首诗及其背后文化的深入分析,可以更好地理解古代文人的生活哲学和审美情趣,同时也为现代人提供了丰富的文化滋养和精神启迪。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