馆课闻蝉

宴坐虚堂对午阴,宫蝉处处递悲吟。
沈涵自咽金茎露,断续长依玉树林。
镇日繁声尘界远,寥天清籁禁云深。
萧森正自多秋兴,听入泠风转不禁。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馆课闻蝉》是一首明末诗人于慎行的古诗,全文如下:宴坐虚堂对午阴,宫蝉处处递悲吟。沈涵自咽金茎露,断续长依玉树林。镇日繁声尘界远,寥天清籁禁云深。萧森正自多秋兴,听入泠风转不禁。《馆课闻蝉》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深邃的哲理内涵,成为中国古代文学宝库中的璀璨星辰。

从诗歌的形式上看,这首诗采用的是五言绝句形式,简洁而富有韵味。《馆课闻蝉》在艺术表现上具有以下特点:

  1. 意境深远:《馆课闻蝉》描绘了一幅宁静而幽远的秋日画卷,通过细腻的笔触展现了诗人内心的感受和对自然景物的深刻理解。诗中“宴坐虚堂对午阴”营造出一种宁静致远的氛围,而“宫蝉处处递悲吟”,则巧妙地将自然界的声音与诗人的情感紧密相连,使读者能够感受到诗中所蕴含的深沉情感。
  2. 意象鲜明:通过对宫蝉的生动描绘,诗人成功地塑造了一个鲜活的艺术形象。宫蝉作为古代诗歌中的常见意象之一,常常代表着凄凉、哀婉之情,而在《馆课闻蝉》中,宫蝉的形象却带有一丝忧郁却又不失坚韧,这种对比使得诗歌更具有了深度和广度。
  3. 音韵和谐:《馆课闻蝉》在音韵上同样表现出色。诗句“沈涵自咽金茎露”中的“咽”字不仅赋予了宫蝉以生命力,也暗示着诗人内心情感的波动。此外,整首诗的押韵严谨,读来朗朗上口,给人以美的享受。

就内容而言,《馆课闻蝉》表达了诗人对秋天的独特感受以及对自然美景的热爱。诗中“镇日繁声尘界远,寥天清籁禁云深”描绘了一幅远离尘嚣、聆听自然之音的宁静景象,体现了诗人追求高洁人格的志向和对美好事物的无限向往。

《馆课闻蝉》不仅以其精湛的艺术手法赢得了后世的赞誉,更以其深刻的思想内涵和丰富的文化价值,成为中国古典诗词的瑰宝。它启示人们要有一颗敏感而细腻的心去感知周围的世界,同时也要有一个宽广而高尚的胸怀去包容万物。通过品读和学习《馆课闻蝉》,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所在,并从中汲取智慧和力量。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