宴坐虚堂对午阴,宫蝉处处递悲吟。
沈涵自咽金茎露,断续长依玉树林。
镇日繁声尘界远,寥天清籁禁云深。
萧森正自多秋兴,听入泠风转不禁。
【注释】
馆课闻蝉:在馆中教习功课时,听见了蝉声。馆课,即官学。闻蝉,听到蝉声。午阴:正午时分的阳光。宫蝉:指皇宫里的蝉。处处递悲吟:到处都传来悲鸣的声音。沈涵自咽金茎露:深藏在地下,含着甘液,像金茎上的露水一样。断续长依玉树林:断断续续地鸣叫,一直伴随着玉树。玉树林:这里指高耸入云的松树。镇日繁声尘界远,寥天清籁禁云深:整天都是嘈杂喧闹的声音,远远地离开了尘世,天空中的清籁声音,深深地隐藏在云层里。萧森正自多秋兴,听入泠风转不禁:秋天的景色使人感到萧瑟、凄凉,这声音也使人心烦意乱,禁不住要倾听它。泠风:清凉的风。
赏析:
这首诗是作者于元至元二十一年(1284),辞别江南,随从大军北征,途经金陵时所作。诗人以馆中闻蝉作比,抒发了自己对国事的忧心及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首联“宴坐虚堂对午阴,宫蝉处处递悲吟”,写自己坐在空无一人的学堂中,正对着午后的阳光,听到了远处树上的蝉声,它们一声声地哀鸣着。诗人用“宴坐”、“午阴”等词语,渲染了一个宁静的环境,为下面描写蝉声作了铺垫。诗人听到蝉声,心中不由得产生出一些感伤的情绪。“宫蝉处处递悲吟”,这里的“宫”字,是借用唐代崔信明《鹧鸪》诗中的“寒雀满前轩,晓蝉当此夕”的典故,来表达自己内心的悲伤和无奈。
颔联“沈涵自咽金茎露,断续长依玉树林”,继续写蝉声。诗人用“沉涵”二字,形象描绘了蝉声深沉悠远的特点,而“自咽”则写出蝉声的哀婉动听。接着,诗人又通过“断续”二字,表现出蝉声时而停歇时而响起的特点。“长依玉树林”一句,则将诗人自己的心境与蝉声相联系,表达了诗人对于家乡的怀念之情。
颈联“镇日繁声尘界远,寥天清籁禁云深”,进一步描写蝉声。“镇日”二字,写出蝉声昼夜不息地鸣叫着。而“尘界远”则暗示了诗人对于尘世的厌倦和远离。而“清籁”二字,则写出了蝉声的清澈悦耳。而“禁云深”则形容蝉声在云层中回荡,给人一种幽静的感觉。
尾联“萧森正自多秋兴,听入泠风转不禁”两句,则是诗人在听到蝉声之后所产生的感受。“萧森”二字,则描绘了秋天萧瑟的景象,同时也暗示了诗人心中的忧愁和伤感。而“听入泠风转不禁”则表现了诗人对于蝉声的无法抗拒。
整首诗以蝉声为引子,通过对蝉声的描写,抒发了诗人对于国事的忧虑以及对于家乡的思念之情,同时,也表现了诗人独特的艺术风格和审美情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