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初得吴太原道中书有怀

草色春城叹索居,虚窗残月渺愁予。
忽从五马边淮路,传得双鱼隔岁书。
汾水东流连朔塞,关门北望是穹庐。
晋阳亦是谈兵地,莫使平时保障疏。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春初得吴太原道中书有怀》由明代于慎行所著,是一首七言律诗。下面将详细介绍这首诗:

  1. 作者介绍
  • 于慎行(1545—1607),字可远,更字无垢,明山东东阿人,隆庆二年进士,万历初历修撰、日讲官。
  • 于慎行在明朝的政治生涯颇为显赫,曾因直言进谏触怒张居正而被迫辞官,后又复起为礼部尚书。他通晓掌故,对诸大礼多所裁定,并曾请神宗早立太子。
  1. 诗歌原文
    草色春城叹索居,虚窗残月渺愁予。
    忽从五马边淮路,传得双鱼隔岁书。
    汾水东流连朔塞,关门北望是穹庐。
    晋阳亦是谈兵地,莫使平时保障疏。

  2. 诗歌赏析

  • 诗中的“草色春城叹索居”描绘了春天的景色与诗人内心的孤独感,表达了诗人因政治原因远离故乡的哀愁。
  • “虚窗残月渺愁予”则通过残月和虚窗,进一步强调了诗人的孤寂和落寞。
  • “忽从五马边淮路,传得双鱼隔岁书”反映了诗人意外收到来自远方的消息,这种突如其来的变化增添了诗的情感深度。
  • “汾水东流连朔塞,关门北望是穹庐”通过地理意象展示了诗人对家乡的思念之情以及边疆的壮丽景观,同时也隐含了对国家安全的关注。
  • “晋阳亦是谈兵地,莫使平时保障疏”则表达了诗人对军事策略的担忧,希望不要因为战争或其他因素而影响到国家的稳定和安全。

《春初得吴太原道中书有怀》不仅展现了于慎行的文学才华和深邃的思想,也反映了明代社会的某些历史背景和政治氛围。对于喜爱古典文学和历史的读者来说,这首诗是理解那个时代的重要窗口。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