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人牧羊图

边庭四日始知春,沙草初青柳复新。金镝未须窥汉月,毡帷时亦静胡尘。
黄发小胡花插首,腰下宝刀光映肘。日斜驱羝入东林,草美泉香夸富有。
君不见虞庭干羽两阶陈,白雉黄熊入贡频。圣王有道四夷守,沙场闲杀射雕人。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胡人牧羊图》是明代尹耕的一首七言绝句,描绘了边陲小吏的牧羊生活与边防景象。下面将深入探讨这首诗的内容及其背后的历史和情感:

  1. 诗的原文内容
  • 边庭四日始知春:诗句“边庭四日始知春”描绘了春天来临之时,边关地区的景象变化。春天的到来带来了新的生机,沙草开始泛青,柳树吐绿。
  • 沙草初青柳复新:继续描述了春天的景色,沙地上的草色初显嫩绿,柳树也重新披上了新叶。
  • 金镝未须窥汉月:诗人用“金镝”指代武器,这里指的是不需要用明亮的月光来炫耀或威胁敌人。
  • 毡帷时亦静胡尘:描写了在毡帐下,即使是在边疆,也能感受到一种安宁的氛围,胡人的战尘被暂时掩盖住了。
  • 黄发小胡花插首:这里的“黄发”形容的是老少边民,他们头上插着鲜花,显得格外醒目。
  • 腰下宝刀光映肘:描绘了一位年轻的小胡人在腰间悬挂着闪亮的宝刀,其光芒映照着他的胳膊。
  • 日斜驱羝入东林:描述了夕阳西下时分,一群山羊被赶到树林中。
  • 草美泉香夸富有:描绘了牧场上草木茂盛,水泉甘甜,给人一种富饶的感觉。
  • 君不见虞庭干羽两阶陈:通过引用古代的典故,表达了对圣明君主治理下国家安定、四方宾服的景仰。
  • 白雉黄熊入贡频:描绘了国家边境的和平景象,白雉与黄熊这样的珍贵动物频繁地作为贡品进入国都。
  • 圣王有道四夷守:强调了在圣明君王的统治下,四方少数民族都坚守着自己的职责,没有侵扰中原。
  1. 诗歌背景分析
  • 作者介绍: 明代的尹耕,生活在一个相对稳定的时代背景下,其创作可能受到当时政治、经济状况的影响。
  • 时代背景: 明代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虽然经历了几次大规模的战争,但总体上保持了相对稳定的状态。
  • 地理环境: 《胡人牧羊图》描述的是边疆地区,这个地区的自然环境多样,民族文化丰富。
  1. 诗歌的主题与思想
  • 边防的重要性: 诗歌通过描绘边关的宁静景象,强调了边防稳固对于国家的重要性。
  • 民族融合: 通过对少数民族生活的描绘,反映了民族融合的现状及政策成效。
  1. 艺术特色
  • 意象运用: 诗歌中的意象丰富,如“金镝”、“毡帷”、“草美泉香”,这些意象生动形象,增强了诗歌的表现力。
  • 节奏韵律: 七言绝句的格律使得诗歌具有鲜明的节奏感和韵律美。
  • 语言风格: 诗歌语言简洁明快,既有北方边塞诗的豪放,又不失文人骚客的细腻。

《胡人牧羊图》是一首充满生活气息的边塞诗作。它不仅展现了边疆的自然风光和民族风情,同时也传达了作者对于国家和平稳定的美好愿望。通过对这首诗的学习和欣赏,可以更深入地理解中国传统文化中关于边疆管理、民族关系以及国家治理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