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三踏天池路,路转峰回胜自知。
树老寒暄无异色,山深向背有馀姿。
寺当托钵分斋候,僧是闻钟出定时。
大好忘言领秋兴,笋舆松影夕阳移。
再游天池诸山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再游天池诸山》是明代诗人王世贞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王世贞的这首诗不仅体现了他的文学造诣,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文化背景和审美情趣。
首先来看《再游天池诸山》,这是王世贞在嘉靖丁未年(1547)中进士后,官至南京刑部尚书期间所作。诗中描述的是王世贞三次来到天池山的经历,表达了对自然景色的赞美和对旅途的怀念。通过“十年三踏天池路,路转峰回胜自知”等句子,读者可以感受到王世贞对这片山林的深厚情感以及他行走其间所获得的内心平静。
王世贞的诗歌创作风格独特,善于运用细腻的笔触描绘景物,同时也不失对人生哲理的探讨。如《再游天池诸山》中,通过“树老寒暄无异色,山深向背有馀姿”,展现了自然界中四季更迭、岁月变迁带来的不同景象。这些描写不仅仅是对景色的描绘,还蕴含着深刻的寓意——无论世事如何变化,大自然总是以其不变的美丽和秩序存在。
再来,了解王世贞的生平及其作品背景有助于更好地理解《再游天池诸山》的艺术成就。王世贞不仅是一位杰出的文学家,同时也是一位政治家和历史学家。他曾官至南京刑部尚书,并著有《弇州山人四部稿》及《弇州山人续稿》。这样的经历使得王世贞的作品不仅仅局限于诗歌,还包括了他对历史和社会的深刻洞察。
王世贞在文学创作上的才华得到了后世的高度赞誉。《再游天池诸山》作为其代表作之一,至今仍被广泛传颂,并被视为明代诗歌的经典之作。通过对这首诗的分析,不仅可以了解到王世贞的文学风格,还能深入体会到古代文人对于自然的热爱和对生活的感悟。
王世贞的《再游天池诸山》不仅是一首表现个人情感和自然美景的诗歌,更是明代诗歌艺术的一个缩影,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风貌和文人的生活态度。通过对这首诗的研究和欣赏,可以更深入地理解明代的文化背景和文学特色,同时也能体会到古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智慧和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