柏台高卧白云秋,静者由来有蔡侯。
识我姓名真倒屣,念君离合重登楼。
中天日傍长安出,薄暮云生大别愁。
倘是五羊能见忆,莫辞双鲤向吴洲。
黄鹤楼饯别蔡使君景明
介绍
《黄鹤楼饯别蔡使君景明》是明代诗人王世贞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该诗表达了作者与友人离别时的感慨以及对未来重逢的期盼。以下是对这首诗的详细介绍:
作者简介:《黄鹤楼饯别蔡使君景明》的作者王世贞,字元美,号凤洲,又号弇州山人,是明代著名的文学家、史学家和思想家。他出身于太仓(今属江苏苏州)的一个文人家庭,早年即表现出卓越的文才,嘉靖丁未年(1547年)中进士,官至南京刑部尚书。王世贞的文学成就不仅体现在他的诗歌创作上,更在于他对历史文献的整理和编纂工作,其著作《弇州山人四部稿》及《弇州山人续稿》为后世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产。
诗句赏析:《黄鹤楼饯别蔡使君景明》中的“柏台高卧白云秋,静者由来有蔡侯”描绘了一幅宁静而庄重的画面。这里的“柏台”指的是古代官员办公的地方,象征着官场;“高卧”则意味着隐居或不问世事的态度;“白云秋”暗示了时间的流转和季节的变迁,同时也寓意着世事的变幻无常。这两句诗传达了一种超脱世俗的清高情怀。
情感表达:“识我姓名真倒屣,念君离合重登楼。”表达了一种深情厚意的表达方式。这里用“倒屣”形象地描述了朋友听到自己名字后激动的反应,“倒屣”本义为穿鞋时将鞋穿反,引申为急切、慌忙之意,用以形容朋友听到自己的名字时的喜悦之情。同时,“重登楼”则意味着朋友之间的再次相聚,尽管面临离别,但他们的关系并未因此而疏远,反而更加深厚。这一句诗展现了诗人对于友情的珍视和对于未来重逢的期待。
艺术特色:在艺术表现上,王世贞的诗歌语言简练而富有韵味,善于运用典故和比喻来增强诗歌的表现力。《黄鹤楼饯别蔡使君景明》以其深沉的情感和精炼的语言,成为了明代诗歌中的佳作之一。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写和人物心理的刻画,王世贞成功地塑造了一个既有高洁情操又深谙世故人情的文人形象,使得这首作品不仅是一次文学上的享受,更是一次心灵的触动。
王世贞的《黄鹤楼饯别蔡使君景明》不仅是一首具有高度艺术价值的文学作品,也是中国古代诗歌宝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通过细腻的情感描绘和精湛的艺术手法,展现了诗人深厚的文化底蕴和高尚的道德情操,是研究明代文学和人际关系的重要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