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宰学士陶公虞臣挽章

五月輀旌发上都,群公雪涕万人呼。
仍开地下修文馆,不拜宫中续命符。
吏部斗山初罢仰,君王雨露肯回枯。
从知续史心犹在,握手龙门事未孤。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少宰学士陶公虞臣挽章》是明代诗人王世贞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下面将对这首诗进行详细介绍:

  1. 作者介绍
  • 《少宰学士陶公虞臣挽章》的作者是明代诗人王世贞,字元美,号凤洲,又号弇州山人,江苏太仓人。王世贞是明代文坛的重要人物,他的文学创作成就颇高,尤其擅长古文和诗词,有“一代宗匠”之称。
  1. 诗歌原文
    五月輀旌发上都,群公雪涕万人呼。
    仍开地下修文馆,不拜宫中续命符。
    吏部斗山初罢仰,君王雨露肯回枯。
    灵輀千里归何暮,些断招魂落雁风。

  2. 诗歌解析

  • 首联:“五月輀旌发上都,群公雪涕万人呼。”描绘了朝廷官员们因皇帝驾崩而聚集在一起,共同哀悼的场景。輀旌,指皇帝的车驾,发上都,表示皇帝从京城出发前往陵墓。这一联表现了官员们的悲痛之情和对皇帝的深厚感情。
  • 颔联:“仍开地下修文馆,不拜宫中续命符。”表达了虽然皇帝已经去世,但在地下仍有修文馆继续进行文化教育事业,而不再需要宫中的续命符来延续寿命。这一联反映了王世贞对文化教育的重视和对历史传承的尊重。
  • 颈联:“吏部斗山初罢仰,君王雨露肯回枯。”描述了吏部尚书斗山在帝后去世前辞去所有职务,而君王则给予了他恩泽,使他得以恢复生机。这一联体现了王世贞对人物命运的深刻理解和同情。
  • 尾联:“灵輀千里归何暮,些断招魂落雁风。”描绘了灵车长途跋涉,穿越大漠,最终回到家乡的情景。这一联表达了对逝者的怀念之情,同时也展现了诗人对故乡的思念和感慨。
  1. 诗歌鉴赏
  • 情感表达:《少宰学士陶公虞臣挽章》充满了悲伤和怀念的情感,通过对皇帝逝世和官员哀悼等场景的描述,展现了当时社会的氛围和人们的心情。
  • 艺术手法:诗人运用了丰富的修辞手法,如比喻、对仗、排比等,使整首诗语言优美,富有韵律感。同时,通过描绘各种场景和人物,展现了一幅幅生动的画面,使读者能够感受到那个时代的氛围和人们的生活状态。
  1. 文化意义
  • 历史价值:《少宰学士陶公虞臣挽章》不仅是王世贞个人的作品,也是明代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出现为研究明代文学提供了宝贵的资料,有助于我们了解当时的社会风貌和文人心态。
  • 艺术启示:通过对《少宰学士陶公虞臣挽章》的欣赏和研究,我们可以学到如何运用修辞手法和艺术手法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观点,同时也能体会到古人对于生死、友情等主题的思考和感悟。

《少宰学士陶公虞臣挽章》不仅是一首具有深厚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的文学作品,也是王世贞文学成就的集中体现。通过对这首诗的解读和鉴赏,可以更好地理解明代文学的特点和发展脉络,同时也能感受到古人对于生命、友情等方面的深刻思考和感悟。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