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太和登绝顶二首

千盘转尽见三门,七十二峰朝至尊。
下插香垆胜庐岳,中悬天柱即昆仑。
琅璈挟籁晴疑雨,金殿摇光夜不昏。
欲指群方无可问,青山处处白云屯。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由太和登绝顶二首》是明代文学家王世贞的作品,其诗歌通过描绘泰山的壮丽景色,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及对功名的追求。《由太和登绝顶二首》共有两首诗,其中《其二》尤为著名。以下是对这两首诗的具体介绍:

  1. 《由太和登绝顶二首 其二》原文与注释
  • 原文:“绛节朱幡缥缈间,纵非天汉不尘寰。平超五岳王公位,肯数三峨伯仲山。千嶂雾深银作海,九霄云净玉为关。空馀沆瀣零仙掌,消渴相如可再攀。”这首诗通过对泰山的描绘,展现了泰山的雄伟壮观和诗人对于自然之美的赞叹之情。
  • 注释:绛节朱幡指的是帝王所持的旗帜,象征着至高无上的权威。“平超五岳王公位”表明了泰山在众多名山中的崇高地位。“肯数三峨伯仲山”则暗示了泰山的壮丽超越了其他名山。“九霄云净玉为关”描绘了天空中云彩的清新和美丽,如同仙境一般。最后一句“空馀沆瀣零仙掌”,则表达了即使身临仙境也无法完全消解诗人的口渴,意味着虽然泰山之巅美景令人流连忘返,但人间烟火依然难以割舍。
  1. 王世贞的创作背景
  • 生平简介:王世贞(1526年-1590年),字元美,号凤洲,又号弇州山人,江苏太仓人。他是“后七子”之一,活跃于明代中叶,以文学成就著称,其作品多有反映社会现实和抒发个人情感的特点。
  • 文学成就:王世贞不仅是一位杰出的文学家,还是史学家、书画家。他的诗词作品多表现出对大自然的热爱以及对社会现实的关注。《由太和登绝顶二首》正是其作品中的佳作,反映了作者深厚的文学功底和独特的艺术风格。
  1. 诗歌的艺术特色
  • 描写细腻:王世贞在《由太和登绝顶二首》中运用了大量的形容词和比喻手法,对泰山的景象进行了生动的描绘。如“绛节朱幡缥缈间”,“平超五岳王公位”,“空馀沆瀣零仙掌”等诗句,都展现了诗人对自然景观的深刻理解和高度概括能力。
  • 意境深远:除了对景物的直接描绘外,王世贞还善于借助泰山的自然景观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哲理思考。《由太和登绝顶二首》中的许多诗句都透露出诗人对人生、权力、名利的反思和超越,使得诗歌的内涵更加丰富和深邃。
  1. 诗歌的历史文化价值
  • 历史背景:泰山作为中国古代的重要宗教和文化圣地,吸引了无数文人墨客前来游览并留下大量赞美之作。王世贞的《由太和登绝顶二首》正是在这样的文化背景下诞生,具有很高的文化研究价值。
  • 文学价值:王世贞的诗歌以其精湛的技艺和深刻的思想内容,成为明代诗歌的代表之一。他的作品不仅展示了个人的文学才华,也为后世的文学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灵感和参考。

《由太和登绝顶二首》是王世贞的代表作之一,通过精细的描写和丰富的内涵,展现了泰山的独特魅力和诗人的情感世界。这首诗不仅体现了王世贞在文学上的成就,也反映了明代社会的文化风貌。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