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助甫少参复过郧城

郧江星象往来频,春起南阳冬入秦。
负弩迎将符节使,同舟看是角巾人。
从来侠客深然诺,岂合明时见隐沦。
节度莫夸襄漾好,白茅先授九边臣。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喜助甫少参复过郧城》是明代诗人王世贞所作的一首五言律诗。这首诗以其独特的视角和深刻的内涵,展现了作者对当时政治局势的深切感悟和个人情感的表达。下面将详细介绍这首诗:

  1. 诗歌原文
  • 起句“郧江星象往来频”:以生动的意象开篇,表达了郧江地区星象变幻无常,暗示了时局的动荡不安。这一描写不仅设置了整首诗的背景氛围,也为后续的情感抒发埋下了伏笔。
  • 次句“春起南阳冬入秦”:“春起南阳冬入秦”描绘了时间的变迁,春季在南阳结束,冬季进入秦地。这一变化象征着历史的轮回,也可能暗指政治上的更替与变迁。
  • 第三句“负弩迎将符节使”:描述了一位将军带着符节迎接将领的场景。这一形象既展示了军队的严整,也反映了国家对军事行动的重视和对将领的尊重。
  • 第四句“同舟看是角巾人”:通过同舟共济的将士和他们的装束(角巾),传达了一种团结一致、共同面对困难的情感。这种描写不仅增强了诗歌的感染力,也体现了作者对于军民关系的重视。
  1. 诗歌赏析
  • 情感深沉:全诗通过对自然景观的描绘,巧妙地融入了作者对国家命运和个人境遇的思考。从“星象”“时节变换”到“同舟共济”,无不透露着作者对时代变迁的无奈和对英雄人物的敬仰。
  • 艺术手法:诗中运用了丰富的意象和比喻,使得诗歌既有画面感又富有哲理。如“春起南阳冬入秦”和“白茅先授九边臣”等句子,既具有深厚的历史底蕴,也蕴含了对忠诚和牺牲的赞美。
  1. 创作背景
  • 作者简介:王世贞,字元美,号凤洲,又号弇州山人,明代文学家、史学家。他在明中叶以“后七子”领袖之一的身份参与文坛,其作品多有反映当时社会现实和政治立场的特色。
  1. 主题分析
  • 政治寓意:虽然《喜助甫少参复过郧城》主要是一首抒情诗,但通过对自然景观的描绘,间接表达了作者对于政治局势的关注和对英雄人物的赞美。这种借景抒情的方式,使得整首诗不仅仅是对自然风光的吟咏,更是对国家命运和社会现实的深刻反思。
  1. 历史影响
  • 文学价值:《喜助甫少参复过郧城》作为王世贞的代表作之一,其艺术成就和历史地位不容忽视。该诗以其独特的风格和深刻的内涵,成为后世研究明代文学和王世贞的重要文献之一。

《喜助甫少参复过郧城》是一首集思想性与艺术性于一体的佳作。它不仅是王世贞个人文学成就的体现,也是明代文化背景下政治观念和历史观的重要载体。通过对这首诗的学习与欣赏,可以更加深入地理解明代的历史背景和文化特征,同时也能感受到诗人深邃的情感世界和独到的艺术眼光。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