咏物体六十六首菖蒲

曾闻异种饶嵩岳,又见枢精应玉衡。
老去乾坤专一室,少来泉石便同盟。
仙人数节真堪饵,怨妇怜花枉得名。
欲向韩终为弟子,还丹未拟付谁成。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咏物体六十六首·其三十七 菖蒲》是明代文学家王世贞所作的一首七言绝句。这首诗通过丰富的意象和生动的描述,将菖蒲这种植物描绘得栩栩如生,不仅展现了它的美丽,也寄托了作者深厚的情感。下面将详细解析这首作品的内容及背景:

  1. 诗歌原文与赏析
  • 诗句原文:曾闻异种饶嵩岳,又见枢精应玉衡。
  • 注释解释:这句诗表达了对菖蒲这一植物的特殊印象,它不仅常见于嵩岳,还象征着一种高贵的气质,如同玉衡一般,精确而不失灵动。
  • 内容赏析:诗人通过对菖蒲生长环境的描述,赋予了这个普通植物以不凡的品质和象征意义。
  1. 诗歌创作背景
  • 时间:这首诗写于明代,是文坛领袖王世贞在其文学创作中的一部分。
  • 作者:王世贞不仅是一位杰出的文学家,也是当时文坛的重要人物,他的作品在当时和后世都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 创作动机:王世贞在创作此类咏物诗时,往往寄托了自己的情感和对自然美的独特见解。
  1. 诗歌主题与象征
  • 主题:这首诗的主题是对自然界中的菖蒲进行赞美,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生命和自然的深刻感悟。
  • 象征含义:菖蒲的“异种”、“枢精”等词汇,不仅描述了菖蒲的生长环境和特性,还暗含着对生命力、高贵精神的追求。
  1. 艺术特色与影响
  • 艺术手法:王世贞在这首诗中运用了比喻、拟人等手法,使得普通的菖蒲变得生动而富有诗意。
  • 历史地位:这首诗在明代乃至后世都有着重要的地位,是王世贞及其同时代文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
  1. 文化价值与教育意义
  • 文化传承:这首诗体现了明代文人对传统诗词艺术的继承和创新,对于研究古代文学具有重要价值。
  • 教育启示:通过学习王世贞这样的作品,读者可以了解到如何通过细腻的情感表达来赞美自然,同时也能启发人们对生活中平凡事物的新发现和欣赏。

王世贞的《咏物体六十六首·其三十七 菖蒲》不仅仅是一首简单的吟咏之作,它更是对自然界的深刻理解和情感的真挚表达。通过对这首诗的学习,不仅能领略到中国古代文学的魅力,还能从中汲取生活的智慧和美的享受。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