挽尚玺丞李君

内史方欣省觐时,那堪庆吊忽相随。
迢遥汉苑金茎露,零落淮南桂树枝。
看毨凤毛能不惜,并埋犀麈转成悲。
只应长吉文成后,遣捧霓旌召太师。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挽尚玺丞李君》是明代诗人王世贞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此诗通过细腻的笔触,描绘了对逝去友人深切的怀念与感慨。

这首诗的开头两句“内史方欣省觐时,那堪庆吊忽相随。”便奠定了整首诗的情感基调。这里的“内史”,指的是明朝的内史监(负责记录皇帝言行的重要机构),而“省觐”则指官员朝见皇上。王世贞在这里巧妙地用“内史方欣省觐时”来表达自己在得知朋友去世的消息时的震惊和哀痛。紧接着的“那堪庆吊忽相随”表达了作者在听到噩耗时的心情复杂,既有为友人的离世感到悲伤,也有对无法亲自参加葬礼的遗憾。

诗中“迢遥汉苑金茎露,零落淮南桂树枝”这两句,更是将读者的情感引入一种遥远的历史情境之中。这里的“汉苑金茎露”和“淮南桂树枝”分别代表了汉武帝时期的历史背景和南朝梁武帝时期的文化遗风,象征着历史的深邃和文化的传承。王世贞在这里运用这些意象,既表达了对逝者的缅怀,也反映了自己对于传统文化的尊重和热爱。

诗中的“看毨凤毛能不惜,并埋犀麈转成悲”两句,通过“毨凤毛”和“犀麈”这两个典故,进一步加深了诗歌的内涵。毨凤毛,出自《庄子·逍遥游》,指的是凤凰的羽毛,象征着高贵和尊贵;而犀麈则来源于《庄子·秋水》,用以比喻贤人的智慧。王世贞在这里通过这两种象征,表达了对朋友生前高洁品质的赞美,以及对他离世的悲痛。

诗的结尾“祇应长吉文成后,遣捧霓旌召太师”更是点睛之笔。长吉,是指唐代诗人白居易;霓旌,则是古代帝王出行时所持的彩旗;太师,则是古代三公之一,地位极为尊崇。王世贞在这里以白居易自比,表达了对自己文学成就的自豪,同时也暗示了自己希望有朝一日能够像白居易那样,被后人铭记。

《挽尚玺丞李君》不仅是一首情感真挚、意境深远的诗歌,更是王世贞个人情感世界的真实写照。通过对这首诗的深入解读,人们能够更好地理解王世贞的文学才华以及他对友情的珍视和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同时,这首诗也为人们提供了一个观察和思考人生哲理的独特窗口,让人们在品味文学的同时,也能够感受到生命的价值和意义。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