颖江书院

共入闻韶径,遥登寡过堂。
风烟环武水,名胜带皇冈。
礼乐乡闾洽,文章草木光。
会当修郡志,吾欲撰循良。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颖江书院》是明代王渐逵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下面将详细探讨这首诗:

  1. 作者介绍
  • 生平背景:王渐逵,字用仪,号青萝子、大隐山人。他出生于明代,广东番禺人。正德十二年中进士后,官至刑部主事。因养母请告,家居十余年。后来,他再次被荐入京,但言事不报,最终于嘉靖三十七年十二月病逝于家。
  • 文学成就:王渐逵的《颖江书院》是他的代表作之一,展现了他在文学上的深厚造诣和独特风格。
  1. 诗歌原文
    共入闻韶径,遥登寡过堂。
    风烟环武水,名胜带皇冈。
    礼乐乡闾洽,文章草木光。
    会当修郡志,吾欲撰循良。

  2. 诗歌赏析

  • 意象描绘:“共入闻韶径,遥登寡过堂”这两句诗描绘了进入颖江书院的景象,“闻韶径”暗示书院之名,而“寡过堂”则暗含对古代圣贤之学的向往与追求。
  • 文化内涵:整首诗通过丰富的意象和深刻的比喻,展现了颖江书院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教育氛围。其中,“礼乐乡闾洽,文章草木光”表达了书院在教化民众、传承文明方面的作用。
  • 情感表达:“会当修郡志,吾欲撰循良。”这句话透露出诗人想要通过撰写郡志来记录和弘扬书院的历史和价值,同时也表达了自己对于道德修养的追求和对国家治理的贡献愿望。
  1. 文学手法
  • 叙事描写:这首诗运用了叙事和描写的手法,通过对颖江书院的景物和氛围进行细致入微的描述,使读者能够身临其境地感受到诗中所描绘的场景。
  • 抒情议论:除了具体的景物描写,诗中的“会当修郡志,吾欲撰循良”等句子也体现了诗人的抒情和议论成分,表达了他对社会责任和个人修养的双重追求。
  1. 历史意义
  • 教育典范:《颖江书院》不仅是一首诗歌,也是对中国古代书院教育的深刻反映。它体现了书院作为知识传播和人才培养的重要场所的历史地位和作用。
  • 文化传承:通过这首诗,我们可以窥见明代社会对文化和教育的重视程度,以及书院在文化传承中的核心地位。
  1. 艺术特色
  • 音韵和谐:《颖江书院》的韵律和节奏感很强,读起来朗朗上口,给人以美的享受。
  • 意象生动:诗中的意象丰富而生动,如“风烟”、“武水”、“皇冈”等,都具有很强的视觉冲击力和象征意义。

《颖江书院》不仅是王渐逵个人文学成就的代表作品,也是研究明代乃至更广泛历史时期教育和文化的重要文献。通过对这首诗的深入分析和欣赏,不仅可以了解明代的社会风情和文人雅集的生活状态,还能从中汲取到关于如何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智慧。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