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岳祠前千叶梅,琼花铁干凌空台。
每从幽绝见标格,应不荣枯同草莱。
邑有贤侯能作主,道逢高士得相陪。
未应留作青山镇,九鼎和羹待尔来。
咏东岳古梅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咏东岳古梅》是明代诗人王渐逵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下面是对这首作品的详细介绍:
作者介绍:王渐逵,字用仪,一字鸿山,号青萝子、大隐山人。他是明朝广东番禺人,正德十二年进士,官至刑部主事。因养母请告,家居十余年后至广州,期间适有诏,养病逾三年者不复叙用。他的文学成就和人生经历为这首诗增添了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人文情怀。
诗歌原文:东岳祠前千叶梅,琼花铁干凌空台。每从幽绝见标格,应不荣枯同草莱。邑有贤侯能作主,道逢高士得相陪。未应留作青山镇,九鼎和羹待尔来。
诗歌注释:这首诗的注释指出,“每从幽绝见标格”指的是每当看到这棵古梅时,都能感受到它独特的风骨,与周围环境形成鲜明对比;而“应不荣枯同草莱”则表达了诗人对古梅坚韧不拔生命力的赞美。同时,“邑有贤侯能作主”暗示了当地的贤明领导者能够保护和欣赏这些自然之美;最后,“九鼎和羹待尔来”则寓意着国家大事需要像诗人这样的贤才来参与和贡献智慧。
诗歌评析:这首诗通过对东岳古梅的描写,不仅展现了古梅的风采,也寄托了诗人对高尚品德和卓越才能的向往。诗中的“每从幽绝见标格”一句,生动地描绘了古梅的高洁品质和独特魅力,使读者仿佛置身于那幽静的环境中,感受其风韵。
写作背景:据《咏东岳古梅(每三花共一蒂可异)》的原文可知,这首诗的创作背景可能与诗人在家乡所见的东岳古梅有关。王渐逵在家乡看到这种珍贵的自然景观,便产生了创作灵感,将这一景象和自己的感悟融入诗中,表达了对自然的赞美和对贤明领导者的期待。
《咏东岳古梅》不仅是一首描绘自然美景的诗歌,更是一首蕴含深厚文化内涵和历史情感的作品。通过对这首诗的学习,人们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明朝时期文人的生活状态以及他们对自然美的独到见解和情感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