绣岭下吊施子羽

述者终已矣,存者日以衰。秋风感人情,胡能不悲思。
胤子至我前,楚楚有令仪。谓从嘉祥月,奉君掩累。
托体青山阿,夜台甗音辉。昔君常相近,今者隔泉闱。
陇下一杯酒,酹君讵能知。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绣岭下吊施子羽》是明代诗人王问的作品,表达了对逝去友人深深的怀念和哀思

王问在明代是一位具有影响力的诗人,他的作品不仅体现了个人情感的细腻抒发,还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某些侧面。《绣岭下吊施子羽》便是这样一首充满哲理与情感深度的佳作。下面将从多个角度来探讨这首诗的各个方面:

  1. 作者介绍
  • 创作背景:《绣岭下吊施子羽》的创作背景深植于明代社会的历史脉络中,通过王问的笔触,读者可以窥见那个时代文人墨客的情感世界以及他们对于生死、友情的深刻思考。
  • 作品性质:这首诗不仅是王问个人创作的结晶,更是明代文人精神风貌的一种体现。诗中透露出的忧国忧民情怀以及对友情的珍视,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1. 诗词原文
  • 开篇意境:“述者终已矣,存者日以衰。”开篇直接点明了时间流逝带来的生命变迁,生者的衰老与逝者的永别形成鲜明对比,这种反差使得诗歌的主题更为突出。
  • 秋风感怀:“述说者已经离世,活着的人日渐衰弱。秋风感人情,胡能不悲思。”秋风作为自然界中凄凉的象征,在这里被赋予了强烈的感情色彩,秋风不仅吹拂着落叶,也吹拂着人们心中的悲伤与哀思。
  1. 诗词赏析
  • 主题思想:《绣岭下吊施子羽》主要传达了对逝去之人的深深怀念和哀思,同时也反映了诗人对人生无常和友情价值的深刻理解。
  • 艺术手法:诗歌运用了拟人化手法,将秋风赋予了情感,使其成为表达哀伤情感的工具;此外,诗歌还采用了对比手法(生者与逝者、秋意与情愁),增强了诗歌的感染力。
  1. 文化价值
  • 历史价值:《绣岭下吊施子羽》不仅记录了明朝文人的生活状态和情感世界,也为研究当时的政治、经济、文化提供了宝贵的第一手资料。
  • 教育意义:这首诗通过对友情的颂扬和对生命无常的感慨,传递出一种积极向上的精神力量,鼓励人们在困境中保持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维护。
  1. 后世影响
  • 读者反响:《绣岭下吊施子羽》自问世以来,就受到了广大读者的喜爱和赞赏,成为了许多文人墨客效仿的对象。
  • 学术研究:随着文学研究的深入,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关注《绣岭下吊施子羽》,对其进行了多方面的研究,进一步丰富了该诗的内涵和外延。

《绣岭下吊施子羽》是明代王问创作的一首情感深沉、寓意深远的诗歌。通过对这首诗的学习与欣赏,不仅能体会到诗人对逝去友人的深情怀念,也能领悟到其对生命、友情的独到见解。这样的作品无疑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值得我们深入研究和学习。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