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王和仲归吴门

三载都门客,秋风忆故山。
楚云装共薄,燕草鬓同斑。
歌逐无鱼断,身随一雁还。
只今留滞者,别泪易潺湲。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送王和仲归吴门》是明代诗人王世贞创作的一首五言古诗。这首诗不仅以其深邃的内涵和精湛的艺术手法著称,而且在文学史上占据着举足轻重的位置。下面将对这首诗进行深入解析:

  1. 作者介绍
  • 王世贞(1526—1590),字元美,号凤洲,又号弇州山人,晚明著名文学家、史学家。他与李攀龙并称“后七子”,主张复古派文风,对当时的文学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1. 诗作背景
  • 《送王和仲归吴门》创作于明朝中期,具体时间为明代嘉靖年间。该时期社会动荡,政治腐败,文人士大夫多有不满现实的情绪,而王世贞作为当时的文人代表,其作品往往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复杂面貌及文人的内心世界。
  1. 诗歌内容
  • 黄金空插汉,词客岂雄飞:这里用“黄金”比喻权贵,“词客”则象征文人,表达了对于高官厚禄的不屑一顾,以及对文人地位的轻视。
  • 铗忆何门是,绨怜旧侣非:这里的“铗”指剑,“绨”是蚕丝,比喻诗人自己如剑一般锐利,而昔日同僚则已疏远。
  • 秋山双骨立,沧海一身归:以秋天的山岳和浩瀚的大海为喻,形容友人回归故乡的孤独和凄凉。
  • 若过烟霞地,为余扫钓矶:意在表达诗人愿意为这位友人提供一处清幽之地,让他能够远离尘嚣,享受宁静的田园生活。

王世贞的《送王和仲归吴门》不仅是一首表达个人情感和志向的作品,同时也是那个时代文人心态和社会现实的反映。通过对这首诗的学习与理解,可以更深刻地领会中国古代文人的生活状态以及他们的精神追求。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