寿苗东洲七十

为儒不得意,老去素风存。
爱客多悬榻,谋身独灌园。
柴门耽旧隐,纱帽奉明恩。
白发春来长,怡情此一尊。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寿苗东洲七十》是明代诗人王立道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这首诗通过细腻的笔触,描绘了诗人晚年的生活状态和内心世界。下面将具体介绍这首诗及其背后的文学价值:

  1. 作者简介
  • 生平简介:王立道,字懋中,号尧衢,明常州府无锡人。他在嘉靖十四年进学,其一生虽为儒但未能得志,故有“为儒不得意”之叹。王立道晚年生活简朴,爱客而常悬榻,自谋生计之余也不忘修葺家园。他的晚年生活体现了一种淡泊明志、安贫乐道的儒家情怀。
  • 文化贡献:王立道不仅在文学上有涉猎,还曾参与编纂过地方志书,显示了他深厚的文化底蕴。他的作品多以抒发个人情感为主,反映了明代文人的内心世界与思想风貌。
  1. 诗词原文
  • 原文:《寿苗东洲七十》
为儒不得意,老去素风存。  
爱客多悬榻,谋身独灌园。  
柴门耽旧隐,纱帽奉明恩。  
白发春来长,怡情此一尊。  
  • 翻译:诗人以儒生的身份感到不遂心,年岁渐长却保持清雅之性。他喜欢招待客人,常常留宿,自己则独自管理花园。在柴门背后,王立道追求的是那份宁静的隐居生活,而戴着纱帽接受朝廷恩赐也是他的选择之一。随着春天的到来,白发渐生,但这一切反而让他更加快乐,因为他享受着这份恬淡的生活和内心的宁静。
  1. 主题探讨
  • 晚年心境:王立道通过这首诗表达了对晚年生活的感慨和向往。他虽然经历世事变迁,但仍保持着一颗平和的心,追求简朴的隐居生活。这种心态反映了古代文人对于精神自由和心灵安宁的重视。
  • 社会背景:在明代社会背景下,儒学成为知识分子的精神支柱,但许多儒生因政治原因无法实现自己的理想。王立道的生活态度体现了当时一部分文人对现实无奈却又坚守信念的心态。
  • 艺术特色:王立道运用简洁的语言,将复杂的情感和丰富的生活经历浓缩成短短的几句,使读者能够直观感受到他晚年的生活状态和内心世界。这种简练而深刻的表达方式是《寿苗东洲七十》的艺术特色。
  1. 历史影响
  • 文学价值:这首诗以其朴素无华的语言和真挚的感情展现了一个古代文人的晚年生活,具有较高的文学鉴赏价值。它不仅是王立道个人情感的宣泄,也是明朝时期文人心态的真实反映。
  • 教育意义:王立道的这首作品对后世的教育和个人修养具有启示意义。通过对《寿苗东洲七十》的学习,可以了解到古代文人如何在困境中保持内心的平静与独立,这对现代人面对生活压力时如何调整心态具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 研究价值:对于研究明清文学及明代文人群体,该作品提供了一个具体的案例分析对象。通过对这首诗及其作者的研究,可以更深入地理解明代文人的生活状态和思想特点,丰富相关领域的学术讨论。

除了以上关于《寿苗东洲七十》的基本信息和探讨外,还有以下几点需要补充说明:

  • 创作背景:《寿苗东洲七十》的创作背景与其作者王立道的个人经历密切相关。他的生平遭遇以及所处的时代环境都对他的诗歌内容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了解这些背景有助于更准确地解读诗歌中的深层含义。
  • 文化意蕴:王立道的《寿苗东洲七十》不仅仅是一篇简单的抒情诗,它还蕴含着丰富的文化意蕴。从书法到绘画,从园林设计到日常生活,都可以从中窥见明代文人的生活美学和文化追求。
  • 现代应用:在现代社会,《寿苗东洲七十》依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它提醒人们要珍惜当下的美好生活,同时也鼓励人们在面对困难时保持乐观和坚韧的精神风貌。这种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是值得现代人学习和传承的。

王立道的《寿苗东洲七十》不仅是一首表现其晚年生活和心态的诗作,更是研究明代文人思想和文化的一个窗口。通过这首诗,可以更深入地理解明代文人的生活状态和思想特点,从而丰富人们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和理解。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