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吴王二太史陪祀诸陵

流水因山积翠分,衣冠人泣鼎湖濆。
暂携剑佩辞青琐,同向松楸拜白云。
雪霁千峰明象卫,星垂五夜见龙文。
子长禹穴重探后,好藉雄才纪圣勋。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送吴王二太史陪祀诸陵》是明代文学家王世贞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下面将详细介绍这首诗:

  1. 作者背景
  • 王世贞:明代苏州府太仓人,字元美,自号凤洲,又号弇州山人。他不仅是一位杰出的诗人,还是一位政治人物。嘉靖二十六年考中进士,官至刑部主事。
  • 创作动机:在杨继盛因弹劾严嵩而被捕的背景下,王世贞曾为杨继盛的妻草疏,并为其求情。后来,严嵩对王世贞父子进行陷害,导致王世贞兄弟号泣持丧归家。
  1. 诗词原文与翻译
  • 原文:《送吴晋陵赵常熟二太史赐环入朝俱取北意》 词林矫矫并人伦,抗疏那妨丞相嗔。坼地黄河双砥柱,回天白日一金轮。片言色借宸枫重,万姓声传谏草新。拟夺惠文冠太史,却将巾帼赠何人。耦耕沮溺身堪老,三径求羊迹共沦。主圣亲题罪已诏,时清须爱致君身。银鱼法锦联翩复,白虎名经次第陈。岂以豋仙夸去艗,母从遁叟问知津。折余虞仲祠前柳,采自延陵宅畔苹。两地由来有廉让,可应徒作引裾臣。
  • 翻译:词林中的英才并肩同行,直言敢谏不惧丞相之怒。如大地般宽广的黄河两岸,屹立着两座坚固的砥柱。一句谏言足以牵动朝政,万众呼声传遍新篇。想要夺取古代圣贤的冠冕,却将巾帼英雄赠予他人。隐居耕作者甘于平凡生活,寻找田园踪迹共同退隐。国家太平需要君主的爱护,时局清明更要珍惜自己。法律与锦绣相连相随,经典与经书依次展示。怎能因追求神仙而夸耀离去,母亲跟随智者询问前行之路。折下的虞仲庙前柳树,采自延陵宅畔的苹花。两地自古以来就崇尚廉洁和谦让,应成为那些敢于直谏之人。
  1. 诗歌鉴赏
  • 主题思想:此诗表达了诗人对于正直之士的赞美以及对当时政治环境的忧虑。通过描绘自然景观和历史人物,反映了诗人对理想政治的向往和对现实政治的不满。
  • 艺术手法:诗人运用了丰富的意象和生动的比喻,如“双砥柱”、“回天白日”,增强了诗歌的表现力和感染力。同时,通过对历史人物的引用和对比,突出了诗人的理想和追求。
  1. 社会影响与评论
  • 社会评价:王世贞的这首七绝以其深刻的内容和精湛的艺术技巧,受到后世读者的高度评价。它不仅展现了诗人的个人情感和时代背景,还体现了文人对社会正义的执着追求。
  • 文化价值:作为明代文学作品的一部分,这首诗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风貌和文化特征,对研究明代文学和文化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1. 相关作品与比较
  • 其他类似作品:明代还有其他许多诗人创作了类似的七绝作品,如张岱的《登东岳庙》等。这些作品都以简洁的语言和丰富的想象,表达了对自然的热爱和对历史的感慨。
  • 与其他作品对比:与同期的其他作品相比,这首诗以其独特的风格和深刻的主题,显示出其独特的艺术魅力。与其他同时期的诗歌相比,它更注重对历史和文化的反思,以及对社会现实的关注。

《送吴王二太史陪祀诸陵》不仅是王世贞个人才华的体现,也是明代社会历史和文化的一个缩影。这首诗不仅展现了王世贞对正直之士的赞美,也反映了那个时代人们对政治理想的追求和对现实社会的深刻反思。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