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水因山积翠分,衣冠人泣鼎湖濆。
暂携剑佩辞青琐,同向松楸拜白云。
雪霁千峰明象卫,星垂五夜见龙文。
子长禹穴重探后,好藉雄才纪圣勋。
【注释】
- 吴王:指唐代诗人张九龄,字子寿。
- 二太史:唐玄宗时,吴王李邕曾为太子少傅,后贬谪为循州长史,他的两个侄子李元恕、李元裕也先后为官,因称其三太史。陪祀即陪同祭祀,诸陵指帝王之坟墓。
- 积翠分:积,堆积;翠,青绿色;言流水山间堆积成翠色,形容景色秀丽。
- 衣冠人泣鼎湖濆(fén):衣冠人,指官员们,濆,同“峰”,山峰。
- 青琐:皇帝宫门上的青色花纹的环带。
- 松楸(qiū)拜白云:松、楸皆为树名,松楸合用,泛指树木。拜,参拜。白云:喻指神仙。
- 象卫:星宿名,二十八宿之一。
- 五夜:古人以五天为一昼夜,五天为一轮,故五夜指月数的第五轮,即十五日或十七日。
- 禹穴:传说大禹治水时曾在会稽山(今浙江绍兴)开凿石室,后人称为禹穴。
- 子长:即扬雄,西汉著名辞赋家。
- 禹穴重探:指扬雄《河东赋序》中说:“吾尝西观于秦川,北顾于河朔,旁眺于吴越,东望于海裔,见上世以来,亡国灭宗,风雨相推,至于今不遇也。”
- 子长禹穴重探后:扬雄自谦自己学问不足,不能与孔子、孟子相比,但认为禹、孔、孟三人都是圣人,他虽不及他们,但他对禹穴的探索比孔子还要深入。
【赏析】
此诗是送别吴王李邕的诗。首联写山水景物之美,次联写离别之情,颔联写暂别之意,颈联写别离后思念之苦,尾联写离别后的祝愿。
首联“流水山积翠分”,“积”同“峙”,意思是山如流水般绵延不绝,山上的青绿植被犹如堆叠起来一般。“翠分”即指青翠的色彩分散到四周山峦之中,这里比喻山势的连绵起伏。这句诗描绘了一幅山清水秀的美景图。
次联“衣冠人泣鼎湖濆”,“衣冠人”即指官员们。“鼎湖”是地名,位于今湖北荆州,汉高祖刘邦曾在此铸鼎,故又名荆山,这里代指皇宫。“濆”同“峰”,山峰的意思。这句写的是官员们在离开皇宫前,悲伤地哭倒在鼎湖边的山峰之上。
颔联“暂携剑佩辞青琐”,“青琐”指皇帝宫中的青色花纹的门环。“剑佩”代指官职,这两句写的是官员们暂时告别皇帝,携带着剑和佩饰离开了皇宫,准备去陪祭诸陵。这里的“暂”字表明官员们离开皇宫的时间并不长久,他们需要去陪祭诸陵。
颈联“同向松楸拜白云”,“松楸”也是树木的意思,这里泛指树木,“拜云”即参拜云雾。这句诗描述的是官员们在陪祭完诸陵之后,一同来到松树、楸树之间参拜云雾。这表达了他们对于皇帝的敬仰之情。
末联“雪霁千峰明象卫,星垂五夜见龙文”。“象卫”是指二十八星宿中的一颗星宿,“五夜”指的是农历每月的第五天晚上,因为古人将一个月分为五个晚上,所以称为五夜。这里的“龙文”指的是北斗七星。这句诗写的是在雪后初晴的傍晚时分,天空中出现了明亮的星斗。
尾联“子长禹穴重探后,好藉雄才纪圣勋”。这两句诗表达了诗人对自己才能的自信以及对李邕的祝福。这里的“子长”指扬雄,扬雄在《河东赋序》中提到:“吾尝西观于秦川,北顾于河朔,旁眺于吴越,东望于海裔,见上世以来,亡国灭宗,风雨相推,至于今不遇也。”他认为自己在文学上的成就已经达到了很高的水平,甚至超越了孔子和孟子这两位圣人。他还提到自己曾经在禹穴进行了深度的探索,这进一步证明了他对文学的研究已经达到了很高的境界。最后两句是对李邕的祝愿和鼓励,希望他能借助自己的雄才来记录下皇帝的伟大功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