梵居依凤阙,虚阁瞰龙宫。
车马三春赏,山河四望通。
林鲜迎佛日,磬远引皇风。
鸟似随缘下,僧因出定逢。
烟花迷色相,水树悟真空。
登镜光阁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登镜光阁》是明代袁帙的作品。下面对文学作品《登镜光阁》进行详细介绍:
作者简介:袁帙,明苏州府吴县人,字永之,号胥台山人。嘉靖五年进士,选庶吉士。因张璁的恶行被贬至湖州千户所,后赦归并官至广西按察佥事。他著有《皇明献实》、《吴中先贤传》、《世纬》、《胥台集》等作品。
内容概述:在《登镜光阁》一诗中,作者通过丰富的意象描绘出一幅宏伟而壮丽的景象。诗中“绝磴翔云上,飞轩践斗回”形容了登高望远,视野开阔的意境。“旗亭开百市,魏阙枕三台”则展现了城市繁华与帝王宫殿的辉煌。“地接榆关险,山迎桂苑来”则将地理位置和自然景观巧妙地结合在一起,既显示了地理的特点,也反映了诗人对家乡的深情厚意。整首诗通过对景物的描写,传达了作者对于国家繁荣昌盛和个人境遇的复杂情感。
创作手法:《登镜光阁》在诗歌创作中运用了多种艺术手法。例如,诗人善于使用对比和象征来强化主题,“车马三春赏,山河四望通”中的“车马三春赏”暗示着时间的流逝,而“山河四望通”则表达了对国家辽阔疆域的赞颂。此外,诗人还擅长通过细腻的心理描写来展现人物的情感,如“鸟似随缘下,僧因出定逢”,既描绘了自然的和谐,也反映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关系。
文学价值:《登镜光阁》作为明代的一首诗歌,不仅在形式上具有很高的艺术成就,更在内容上蕴含了深刻的思想内涵。它不仅是对当时社会风貌的一种记录,也是对个人命运的一种思考。这首诗歌以其独特的视角和深邃的思想,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对后世文人的诗歌创作产生了深远影响。
《登镜光阁》不仅仅是一首表达个人情感的诗歌,更是一部反映明代社会风貌和人民生活状态的重要文献。通过对这首诗的学习和鉴赏,可以更好地理解明代文人的生活状态和文化背景,同时也可以感受到中国古典诗歌的独特魅力和深远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