萍乡中秋同圣功对月

白头还作他乡客,不负青天只月明。
自笑渔樵非泛宅,聊听鸿雁有新声。
晶瓶浸魄一双影,玉镜当心无限情。
莫为银蟾增怅恨,孤清直上即瑶京。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萍乡中秋同圣功对月》是明代诗人王夫之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以下是对该作品的具体介绍:

  1. 作者介绍:王夫之,字而农,号姜斋、又号夕堂,湖广衡州府衡阳县(今湖南衡阳)人。他是明清之际著名的思想家,与顾炎武、黄宗羲并称为“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他的创作涵盖了诗歌、散文等多种形式,其文学成就在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2. 诗句解读:“白头还作他乡客,不负青天只月明。”这句诗表达了诗人虽然年老体衰,但仍心系故土,不因身处异域而忘记对国家的忠诚与热爱。“自笑渔樵非泛宅,聊听鸿雁有新声。”则反映了诗人对隐居生活的无奈和孤独感。同时,他通过聆听鸿雁的鸣叫,感受到一种超越尘世的新生命。“晶瓶浸魄一双影,玉镜当心无限情。”这两句描绘了一幅静谧的画面,仿佛诗人将自己比作晶莹剔透的瓶子中的一具影子,以及一面映照着无限情感的玉镜。这种意象传达了一种超脱和内敛的情感表达。
  3. 艺术风格:王夫之的诗歌具有深邃的艺术内涵和丰富的情感表达。他的诗作常常通过对自然景色的描绘来抒发个人的情感和思考,语言优美而富有哲理。
  4. 文化价值:《萍乡中秋同圣功对月》不仅仅是一首诗,更是一种文化的体现。它反映了明代末期的社会状况和文化风貌,也展现了诗人独特的人生观念和价值观。

《萍乡中秋同圣功对月》不仅是一首美丽的文学作品,也是研究明代诗歌和历史文化的重要文献。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