挽李司训

诗坛谁复话先登,地下修文注未曾。
玉树照人翻落寞,金声掷地尚鏦铮。
世无好瑟丝弦断,我为知音肺腑崩。
四十心丧齐下泪,夜窗霏雨洒寒灯。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挽李司训》是明代王佐(汝学)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此诗表达了对李司训才德的赞赏,以及对其不幸逝世的哀悼之情。下面是对这首诗的详细分析:

  1. 作者介绍
  • 王佐(汝学),字孟端,号玉田山人,明代诗人,与高启、杨基合称“玉田三杰”,其诗作多反映时事,风格豪放。
  1. 诗歌原文
    诗坛谁复话先登,地下修文注未曾。
    玉树照人翻落寞,金声掷地尚鏦铮。
    世无好瑟丝弦断,我为知音肺腑崩。
    四十心丧齐下泪,夜窗霏雨洒寒灯。

  2. 诗句解析

  • “诗坛谁复话先登”:这句表达了在诗坛中,无人能超越李司训的才华和成就。
  • “地下修文注未曾”:意味着李司训的著作至今仍未完成,留下了遗憾。
  • “玉树照人翻落寞”:玉树比喻李司训的才德出众,但因某种原因而显得落寞。
  • “金声掷地尚鏦铮”:形容李司训声音洪亮,如同掷地有声,展现了其坚定的意志和卓越的才华。
  • “世无好瑟丝弦断”:暗示世间美好事物已经消失,而李司训的音乐才华也遭遇了挫折。
  • “我为知音肺腑崩”:表示自己作为李司训的知音,内心感到极度悲痛。
  • “四十心丧齐下泪”:指诗人在得知李司训去世的消息后,悲痛欲绝,泪水纵横。
  • “夜窗霏雨洒寒灯”:描绘了诗人在悲伤中度过的一个夜晚,窗外细雨纷飞,寒灯闪烁,更增添了一份凄凉。
  1. 艺术特色
  • 情感真挚:诗歌充满了对李司训的怀念和哀伤,真挚感人。
  • 意象生动:通过对玉树、金声等形象的描绘,使诗歌的意境更为生动。
  • 用词精准:如“世无好瑟丝弦断”,用“丝弦”喻指美好的事物已经消逝,表达出了诗人对李司训音乐才华的惋惜。
  • 结构严谨:全诗结构紧凑,层层递进,情感逐渐升华,引人深思。
  1. 文化背景
  • 明代文学背景:明代是一个文人辈出的时期,诗坛竞争激烈,王佐作为玉田三杰之一,其作品自然受到关注。
  • 李司训的成就:虽然具体生平不详,但从诗篇中可以看出李司训在文学创作上的卓越成就和对后世的影响。
  • 明代社会环境:明代社会动荡不安,文人的生活也颇为艰难,这种背景下的作品往往更能反映出作者的情感和对社会现象的深刻洞察。
  1. 历史评价
  • 明代诗人评价:明代诗人大多以豪放著称,王佐的这首《挽李司训》也不例外。
  • 与同代诗人比较:与同期的许多诗人相比,如高启、杨基等人,王佐的诗歌同样表现出独特的风格和才华。
  • 后世影响:尽管现存关于李司训的史料不多,但王佐的诗作仍被后人传颂,成为研究明代文学的重要资料。
  1. 现代解读
  • 对李司训的怀念:现代人读这首诗仍然能够感受到诗人对李司训的深深怀念和尊敬之情。
  • 对文学创作的思考:这首诗反映了明代文人在政治动荡和社会变革中的心理状态和文学追求。
  • 对传统文化的传承:通过对李司训的纪念,王佐的诗作也成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被后人不断研究和传颂。

《挽李司训》不仅是王佐对前辈学者李司训的悼念之作,更是明代文人精神风貌的真实写照。通过对这首诗的深入分析和探讨,不仅能够更好地理解明代文学的历史背景和文化意义,也能够从中感受到诗人对友情、才情以及生命无常的深刻感悟。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