翠筱生湘浦,谁移近白云。
窥帘月影碎,当户鸟鸣闻。
简授梁王苑,竿投渭水濆。
箨冠聊自适,倚杖对南熏。
赋亭前各一物分竹得云字
介绍
《赋亭前各一物分竹得云字》是明代诗人王禹声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清新脱俗的自然风光,通过细腻的笔触勾勒出湘江畔的翠绿细竹和白云,以及亭前的月影、鸟鸣等景象,展现了诗人对自然景色的热爱与向往。
诗歌开头“翠筱生湘浦,谁移近白云”,便用“翠筱”和“白云”这两个意象,构建了一个宁静而又幽远的背景。翠筱即翠绿色的小竹子,生长在湘江之畔,其生长环境显得格外秀美。诗人用“谁移”一词,表达了对这些竹子生长环境的赞美和欣赏,同时也透露出一种静寂之感。而“近白云”则进一步渲染了这种静谧的氛围,白云轻飘,与翠筱相映成趣,给人以宁静致远的感受。
“窥帘月影碎,当户鸟鸣闻”,这两句诗描写了诗人站在亭前所见的景象。透过窗帘可以看到月亮的影子被碎片般地分割开来,而鸟儿的鸣叫声从窗户传进,给寂静的环境带来了生动的活力。这样的细节描写不仅增加了诗歌的画面感,也使得读者能够更加身临其境地感受到诗人所要传达的那种宁静与和谐。
“简授梁王苑,竿投渭水濆”,这两句诗反映了诗人对于古代文化遗迹的回忆和向往。梁王苑是一处充满历史气息的地方,象征着过去的辉煌,而“竿投渭水濆”则可能是指诗人曾经参与过某种活动或仪式,以竿作为道具投掷于渭河之上。这样的描述不仅丰富了诗歌的内涵,也体现了诗人的文化情怀和对历史的深刻记忆。
“箨冠聊自适,倚杖对南熏”,这两句诗表达了诗人在亭前独处的悠然自得和对自然的热爱。箨冠指的是古代文人的头饰,象征着高雅的品格,而倚杖对南熏则描绘了诗人在夏日傍晚时,手执拐杖,面朝南风,享受着自然带来的清凉。这种生活态度和对自然之美的欣赏,是诗人内心平和与自我调节的表现。
《赋亭前各一物分竹得云字》不仅是一首表现自然美景的诗作,更蕴含着诗人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对生活的独到理解。通过对这首诗的分析,可以更好地理解明代文人的生活情趣和审美追求,同时也能欣赏到诗歌本身的艺术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