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春观春之作

淑气氤氲辇路东,迎阳光彻未央宫。
三千礼乐春风里,八百山河晓日中。
御柳拂云初换绿,林花待露欲舒红。
祁祁士女欢无极,颂祝君王万福同。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立春观春之作》是明代诗人王邦畿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这首诗描绘了立春时节的自然风光和人们的喜悦心情,表达了作者对君王的祝福。《立春观春之作》是明朝王邦畿的一首著名诗歌,创作于明代末年。这首诗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立春时的美好景象,展现了自然界的生机与和谐,同时通过赞美春天的景象来寓意对君王的颂祝和祝愿。下面将详细介绍这首诗的内容:

  1. 诗歌原文
    淑气氤氲辇路东,迎阳光彻未央宫。
    三千礼乐春风里,八百山河晓日中。
    御柳拂云初换绿,林花待露欲舒红。
    祁祁士女欢无极,颂祝君王万福同。

  2. 主题解读

  • 自然描写:王邦畿在诗中细致地描绘了立春时的自然景色。”淑气氤氲辇路东”形象地描绘了空气中弥漫的清新气息;”迎阳光彻未央宫”则表现了春天的到来使得阳光普照整个京城的景象。”三千礼乐春风里”和”八百山河晓日中”进一步扩展了这一景象,不仅局限于京城,还包括广阔的国家大地。
  • 人文情怀:诗中还体现了浓厚的人文关怀。”御柳拂云初换绿”和”林花待露欲舒红”不仅是对自然景色的描写,也寄托了诗人对春天生命力的赞颂。而”祁祁士女欢无极”描绘了人们在春天的喜悦心情,这种喜悦不仅仅是个人的,也是整个社会共同的。
  • 象征意义:”颂祝君王万福同”不仅是对个人情感的表达,也反映了作者的政治抱负。通过这首诗,王邦畿不仅赞美了春天的美丽,也表达了自己对国家和君王的美好祝愿,展现了其深沉的政治理想和高尚的道德情操。
  1. 艺术特点
  • 意象运用:王邦畿在诗中使用了大量的意象,如“淑气”、“阳光”、“风”等,这些自然元素被巧妙地融入诗中,增强了诗歌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 修辞技巧:诗中大量使用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如将御柳比作“初换绿”,将林花比作“欲舒红”,使得景物更加生动,更富有画面感。
  • 韵律协调:诗的押韵和节奏都经过精心设计,形成了和谐统一的音乐效果,读起来朗朗上口,令人赏心悦目。
  1. 历史背景
  • 王邦畿生活在明末清初的社会动荡时期,这一时期社会环境复杂多变,但同时也是文化繁荣的时期。在这样的背景下,王邦畿通过诗歌表达了对美好时代的向往和对国家的忠诚。他的《立春观春之作》不仅是对春天美景的赞美,也是对社会现状的思考,体现了诗人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忧国忧民的情感。

《立春观春之作》不仅是王邦畿诗歌创作的代表作品,也是中国古典文学中的一颗璀璨明珠。通过对这首诗的分析,不仅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欣赏王邦畿的艺术成就,也可以从中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和深远影响。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