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乐亭次黄小江韵

不惹飞尘到九衢,习池风景未应殊。
天心自解长观复,乐事谁知亦体需。
竹外每闻张广乐,窗前时见落玄珠。
等闲还作周公梦,不把浮云薄有虞。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燕乐亭次黄小江韵》是明代著名诗人方献夫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这首诗以其深邃的内涵和独特的艺术风格,展现了作者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对自然美的高度赞赏。下面将详细介绍:

  1. 作者简介
  • 方献夫(1485-1544),初名献科,字叔贤,南海人,学者称为西樵先生。
  • 他是弘治十八年(1505年)进士,曾历任吏部员外郎等职。
  1. 作品原文
  • 不惹飞尘到九衢,习池风景未应殊:诗的开头两句,表达了诗人对城市喧嚣的反感,以及对自然清静生活的向往。
  • 天心自解长观复,乐事谁知亦体需:这两句描绘了诗人内心的宁静与满足,认为真正的快乐来自于对生活的理解和体悟。
  • 竹外每闻张广乐,窗前时见落玄珠:最后两句以音乐和珍宝为喻,表现了诗人对美好事物的欣赏和追求。
  1. 作品赏析
  • 《燕乐亭次黄小江韵》通过描绘自然景色和人文环境,展现了作者对生活的独特理解。
  • 诗中“天心自解长观复,乐事谁知亦体需”等句子,表达了诗人对人生态度的思考和领悟。
  • 整体而言,这首诗是一首充满哲理与美感的佳作,反映了明代文人的生活情趣和审美追求。
  1. 写作背景
  • 该诗创作于诗人任吏部员外郎期间,反映了他在官场上的所见所感以及对于生活的态度。
  • 通过对燕乐亭的描绘,诗人不仅展示了其高超的文学才能,也表达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1. 艺术特色
  • 意境深远:诗中的意象丰富,既有对自然景物的赞美,也有对人生哲理的探讨。
  • 语言简练:《燕乐亭次黄小江韵》用词简练,但意蕴深远,体现了明代诗歌的艺术特征。
  1. 文化影响
  • 《燕乐亭次黄小江韵》作为方献夫的代表作品之一,对后世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尤其是对其后的文人墨客产生了一定的启迪。

在欣赏《燕乐亭次黄小江韵》的同时,人们不仅能感受到诗歌的美学魅力,还能从中领悟到作者的人生智慧和哲学思考。这首诗不仅体现了明代诗歌的特色,也是中国古代文化宝库中的瑰宝。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