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隐岩

每逢山水地,便有卜居心。
终岁风尘里,何年沧海浔?
洞寒泉滴细,花暝石房深。
青壁须留姓,他时好共寻。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寄隐岩》是明代诗人王守仁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以下是对这首诗的具体分析:

  1. 作者简介:王守仁(1472年-1529年),字伯安,号阳明,世称王阳明,汉族,浙江余姚人。他是明代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哲学家和军事家,被后世尊称为“心学”的创立者,对中国哲学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 原文内容:《寄隐岩》这首诗通过描绘岩石的景致,表达了诗人内心的寄托和向往。诗中的“寄隐士”一词,让人联想到那些选择隐逸山林,追求内心宁静的人。王守仁通过这首诗,展现了他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和理解。

  3. 创作背景:这首诗是王守仁在正德庚辰年的清明日所作,即公元1520年的清明节。这个时间点,对于王守仁来说,具有特殊的意义,因为它是他人生中的一个重要转折点——从官场回归到隐居生活的起点。

  4. 白话译文与赏析:在翻译方面,这首诗的白话译文可以表达为:“岩壁高耸,岩石坚固,犹如一座坚固的堡垒。夜晚的风声在耳边呼啸,月光洒在岩石上,如同水银泻地。”通过对自然景观的描绘,王守仁表达了他对自然的热爱和对隐逸生活的向往。

《寄隐岩》不仅仅是一首描述岩石美景的诗歌,更是王守仁心灵世界的一次深刻展现。它不仅反映了明代文人的隐逸情怀,也体现了作者对自然美的独特感悟和对人生态度的思考。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