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浮峰诗社

晚凉庭院坐新秋,微月初生亦满楼。
千里故人谁命驾?
百年多病有孤舟。
风霜草木惊时态,砧杵关河动远愁。
饮水曲肱吾自乐,茆堂今在越溪头。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寄浮峰诗社》是明代著名诗人王守仁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这首诗作不仅体现了王守仁对自然景观的敏锐观察与深刻感受,也蕴含着丰富的情感和哲理,展现了他的诗歌风格和艺术成就。下面将对《寄浮峰诗社》进行详细介绍:

  1. 作者介绍:王守仁,字伯安,号阳明,是明代杰出的思想家、文学家、军事家,被尊称为“阳明先生”。他不仅是心学的创立者,还是著名的文学家、书法家、哲学家。他的诗文创作以清新脱俗、意境深远著称,对后世影响深远。

  2. 诗歌原文:《寄浮峰诗社》是王守仁在特定环境下所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原诗的全文如下:“晚凉庭院坐新秋,微月初生亦满楼。千里故人谁命驾?百年多病有孤舟。风霜草木惊时态,砧杵关河动远愁。饮水曲肱吾自乐,茆堂今夕任清游。”通过这些文字,读者可以感受到诗人当时的心情以及他对自然的感悟。

  3. 诗歌赏析:《寄浮峰诗社》不仅仅是一篇描写自然景色的诗歌,它更深层次地表达了诗人对人生、对自然的独特理解和感悟。例如,“饮水曲肱吾自乐”这句话,反映了诗人在艰难困苦中仍能保持乐观的生活态度和内心的自由自在。

  4. 写作背景:关于《寄浮峰诗社》的创作背景,虽然现存资料有限,但据历史记载,王守仁曾在福建等地任职,期间可能经历了多次迁徙和流离失所,这样的生活背景可能也影响了他诗歌的情感表达和内容深度。

  5. 文化意义:《寄浮峰诗社》作为王守仁的作品,不仅在当时受到人们的赞赏,其深刻的内涵和独特的艺术风格也使得它在后世广为人知并持续传颂。通过对这首诗的学习,不仅可以领略到明代诗歌的魅力,还能深入了解王守仁的生平思想和文学造诣。

《寄浮峰诗社》作为王守仁的代表作之一,不仅在文学上有着重要的地位,也在中华文化宝库中占有一席之地。对于研究王守仁及其时代背景、诗歌发展史的学者和爱好者来说,了解和研究这首诗作无疑是一次难得的学习和欣赏机会。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