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生夜坐

谪居澹虚寂,眇然怀同游。
日入山气夕,孤亭俯平畴。
草际见数骑,取径如相求。
渐近识颜面,隔树停鸣驺。
投辔雁鹜进,携盖各有羞。
分席夜堂坐,绛蜡清樽浮。
鸣琴复散帙,壶矢交觥筹。
夜弄溪上月,晓陟林间丘。
村翁或招饮,洞客偕探幽。
讲习有真乐,谈笑无俗流。
缅怀风沂兴,千载相为谋。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诸生夜坐》是明代著名思想家王阳明被贬至贵州龙场当驿丞时所作。这首诗通过简洁明快的语言,表达了作者与龙场学子共度时光的快乐以及谪居生活的平淡寂寞。下面将详细介绍《诸生夜坐》:

  1. 作品背景:王守仁于1529年被贬至贵州龙场当驿丞。在这段艰难的贬官生涯中,王守仁不仅需要处理政务,还必须面对内心的孤独和外界的冷漠。在这样的背景下,他写下了这首《诸生夜坐》,以表达对同僚和学生的深厚情感。

  2. 诗意解析:首两句“谪居澹虚寂,眇然怀同游”表达了王守仁对当时环境的不满以及对同伴的思念。接下来的诗句“日入山气夕,孤亭俯平畴”描绘了龙场的自然景象及其带给王守仁的宁静感受。然而,这种平静并没有持续太久,因为“草际见数骑,取径如相求”打破了他的孤独。

  3. 艺术特色:王守仁的这首诗以其朴素的语言、生动的场景描写、以及对自然美景的赞美而著称。诗中的“夜堂坐”等意象,展现了诗人与学生之间的亲密无间以及共同探讨学问的情景。整首诗不仅反映了王守仁的人格魅力,也体现了明代文人的精神风貌和生活哲学。

王守仁的《诸生夜坐》不仅是一首反映特定历史时期的文学作品,更是一部充满智慧与哲理的经典之作。通过对这首诗的学习,可以更深刻地理解明代文人的生活态度及其对社会的深刻洞察。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