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友用韵

怀人坐沈夜,帷灯暧幽光。
耿耿积烦绪,忽忽如有忘。
玄景逝不处,朱炎化微凉。
相彼谷中葛,重阴殒衰黄。
感此游客子,经年未还乡。
伊人不在目,丝竹徒满堂。
天深雁书杳,梦短关塞长。
情好矢无数,愿言觊终偿。
惠我金石编,徽音激宫商。
驰辉不可即,式尔增予伤。
馨香袭肝膂,聊用心中藏。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寄友用韵》是明代诗人王守仁创作的一首五言古诗。这首诗以其深情厚意和细腻的情感表达,展示了诗人对远方友人的思念之情,以及在孤独与寂寥中对友情的珍视。以下是对这首诗的详细介绍:

  1. 诗歌原文
  • 前四句:怀人坐长夜,帷灯暖幽光。耿耿积繁绪,忽忽如有忘。玄景逝不处,朱炎化微凉。相彼谷中葛,重阴殒衰黄。感此游客子,经年未还乡。伊人不在目,丝竹徒满堂。天深雁书杳,梦断关塞长。情好矢无斁,愿言觊终偿。
  • 后四句:惠我金石编,徽音激宫商。驰辉不可即,式尔增予伤。馨香袭肝膂,聊用中心藏。《寄友用韵》是明代著名思想家、文学家王阳明的作品,表达了诗人对远在他乡朋友的深切思念。诗中“怀人坐长夜,帷灯暖幽光”开篇便勾勒出一种静谧的夜晚氛围,紧接着“耿耿积烦绪”则透露出诗人内心的不安与纷扰。
  1. 诗歌主题
  • 怀友之情:整首诗贯穿着深深的思友之情,通过细腻的描写展现了作者对友人的深切怀念与牵挂。诗人不仅在文字上抒发情感,更通过具体的生活场景—如灯光、幽暗、朋友缺席等—来传达内心的情感波动。
  • 孤独与寂寞:诗中的“忽忽如有忘”和“独守空房”等句子,深刻地描绘了诗人在夜深人静时的孤独与寂寞。这种感受不仅来自于友人的缺席,也反映了诗人自身对于孤独状态的无奈和无助。
  • 对友情的珍视:“情好矢无斁”表明诗人对于与友人之间的深厚情谊抱有坚定不移的信念。他愿意为了这份友情付出一切,即使面对困难和挑战也不改初衷。
  1. 艺术特色
  • 语言风格:《寄友用韵》的语言朴实无华,但充满了情感的力量。王守仁通过简洁而有力的诗句,将复杂的情感转化为易于理解的文字,使读者能够感受到诗人内心深处的波动。
  • 意象运用:诗中大量使用了自然景物作为比喻,如“玄景”、“朱炎”等,这些意象不仅增添了诗歌的艺术美,也深化了诗歌的主题。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诗人将自己的情感状态与自然界的变化联系起来,使得诗歌的情感表达更加丰富和细腻。
  1. 文化价值
  • 心学思想的传播:王守仁不仅是宋明心学的集大成者,一生事功也是赫赫有名。他在诗中融入了自己对于心学的理解,通过诗歌向后世传播了他关于“致良知”、“知行合一”等核心理念的思想,这对于后世的学术研究和文化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1. 社会影响
  • 广泛的影响:由于王守仁的思想在中国乃至全球都有重要而深远的影响,因此他的诗作也被广泛传播并受到人们的赞赏。无论是在中国文化圈内还是在东亚其他地区,都可以看到王守仁诗歌的影子和影响。

除了上述内容,还有以下信息值得关注:

  • 了解王守仁的其他作品,可以更全面地认识其文学成就及其思想内涵;
  • 探索心学的历史背景和理论体系,以获得更深入的文化理解;
  • 研究王阳明的生平和思想对当时及后世的影响,以更好地领会其在历史上的地位;
  • 学习如何鉴赏和创作抒情性诗歌,以提高自己的文学修养和表达能力。

《寄友用韵》是明代著名思想家、文学家王阳明的经典之作。该诗不仅体现了诗人深沉的思友之情,更蕴含着丰富的哲学思想和人生哲理。通过对这首诗的学习,不仅可以感受到王守仁深邃的文学造诣,也能从中领悟到他对友情的珍视和对人生的深刻洞察。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