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上望九华不见

五旬三过九华山,一度阴寒一度雨。
此来天色稍晴明,忽复昏霾起亭午。
平生山水最多缘,独此相逢容有数。
人言此山天所秘,山下居人不常睹。
蓬莱涉海或可求,瑶水昆仑俱旧游。
洞庭何止吞八九,五岳曾向囊中收。
不信开云扫六合,手扶赤日照九州。
驾风骑气览八极,视此琐屑真浮沤。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江上望九华不见》是明代诗人王守仁创作的一首诗。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在五旬三度游览九华山的过程中,遭遇不同天气和状况的复杂心情与所见景色的深刻描绘。诗中通过描述天气的变化和山景的不同,反映了诗人内心的波动和对自然之美的感慨。下面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详细介绍:

  1. 诗歌原文:五旬三过九华山,一度阴寒一度雨。此来天色稍晴明,忽复昏霾起亭午。平生山水最多缘,独此相逢容有数。人言此山天所秘,山下居人不常睹。蓬莱涉海或可求,瑶水昆仑俱旧游。洞庭何止吞八九,五岳曾向
  2. 诗歌赏析:《江上望九华不见》这首诗体现了王守仁深厚的文学功底和独特的审美情趣。从诗中可以看出,诗人对九华山有着特别的情感。他不仅描述了九华山的自然风光,还表达了自己对于这一自然景观的深厚情感和独特见解。诗中运用了多种修辞手法,如拟人、夸张等,使得整首诗更具艺术感和画面感。同时,诗中也表达了诗人对于人生、自然和宇宙的哲学思考,展现了他深邃的思想内涵。
  3. 诗歌背景:王守仁(1472—1529),字伯安,号阳明子,浙江余姚人,明代著名思想家、文学家和军事家。他曾因抗倭有功被提升为右佥都御史、巡抚南赣,后来平定了宁王之乱,成为明朝著名的忠臣和智者。王守仁以其独特的思想体系——阳明心学著称于世。他主张“致良知”和“知行合一”,强调内心自我修养与实践的重要性,这种思想在中国乃至东亚文化圈产生了深远影响。
  4. 文学价值:作为明代诗歌的代表之一,《江上望九华不见》不仅在艺术形式上具有很高的成就,更在思想和情感表达上具有深刻的启示意义。王守仁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九华山的壮丽景色,同时也抒发了自己对于人生和自然的感悟。这种将个人情感与自然景观融合在一起的表现手法,为后世文人提供了丰富的创作灵感。
  5. 社会影响:《江上望九华不见》在历史上虽然不如某些作品那样广为人知,但它所蕴含的哲学思想和艺术魅力却一直被后人所称道。它不仅是研究王守仁及其时代的重要文献,也是研究明代文学和自然景观的珍贵资料。

《江上望九华不见》是王守仁诗歌创作的代表之一,无论是在文学价值、思想深度还是艺术表现方面,都展示了其卓越的才能和独特的风格。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