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聩自嘲

自喜从今不畏雷,是非无较转痴呆。
心情要与分明解,指掌须教点画来。
每事应酬将意测,卒时呼唤肯头回。
偶逢生客初相访,未及交谈便指腮。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耳聩自嘲》是明代王绂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体现了诗人面对生活琐事和人际交往的无奈与自嘲。下面将详细解读这首诗的各个方面:

  1. 作者介绍
  • 生平背景: 王绂,字孟端,号友石生,是明代著名的诗人、书法家和画家,生活在明初,他以隐居九龙山而闻名,又被称为九龙山人。
  • 艺术成就: 王绂不仅在书法上自成一家,他的山水画也达到了高峰,被当时誉为妙绝一时的艺术家。
  1. 诗歌原文
    《耳聩自嘲》全诗如下:

自喜从今不畏雷,是非无较转痴呆。
心情要与分明解,指掌须教点画来。
每事应酬将意测,卒时呼唤肯头回。
偶逢生客初相访,未及交谈便指腮。

  1. 诗歌赏析
  • 豁达心态:《耳聩自嘲》中“自喜从今不畏雷”展现了王绂面对生活中的困难或挑战时的豁达心态,表示自己不再畏惧外界的风雨,显示出一种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
  • 幽默自嘲:通过诗句“是非无较转痴呆”,可以感受到诗人对于日常琐事的无奈以及自我调侃的态度。这种自嘲反映了诗人对纷扰世界的超然态度。
  • 深刻内涵:诗歌中的“心情要与分明解”,“指掌须教点画来”等句,表达了诗人对人生哲理的深刻理解和追求,即在复杂纷扰的世界中保持清晰的心志和应对之道。
  • 艺术手法:王绂的这首诗采用了七言律诗的形式,韵律严谨,用词考究。同时,诗中运用了象征和比喻,如将听觉的丧失比喻为对外界声音的屏蔽,增强了诗歌的表现力和艺术魅力。
  1. 社会意义
  • 反映时代:作为明代的作品,《耳聩自嘲》反映了那个时代文人的生活状态和精神面貌,同时也折射出明代社会的某些特点。
  • 文化传承:王绂的这首诗不仅是个人情感和智慧的体现,更是中华文化宝库中的珍贵文化遗产,对后世有着深远的文化影响。

《耳聩自嘲》作为明代王绂的一首七言律诗,不仅展现了诗人豁达的人生态度和深刻的人生哲理,还体现了他卓越的文学艺术造诣。它不仅是王绂个人的代表作,也是研究明代文学、书画的重要文献之一。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