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喜从今不畏雷,是非无较转痴呆。
心情要与分明解,指掌须教点画来。
每事应酬将意测,卒时呼唤肯头回。
偶逢生客初相访,未及交谈便指腮。

这首诗是宋代诗人苏轼的作品,全诗共八句,以下是逐句的释义和赏析:

第1句:“自喜从今不畏雷。”

  • 注释: 苏轼自认为从此不怕雷击了。这里的“自喜”表达了他对自身健康状况的自信和乐观态度。”畏雷”可能指的是他之前因耳聋而对雷声感到恐惧。

第2句:“是非无较转痴呆。”

  • 注释: 苏轼认为自己因为耳聋而对是非好坏不再分辩,反而变得痴呆。这里的“是非无较”意味着他在面对是非判断时失去了以往的辨识能力,而“痴呆”则直接描述了他的听觉状况对他智力的影响。

第3句:“心情要与分明解。”

  • 注释: 苏轼希望他能明白自己的情绪。这反映了他对自己情绪状态的关注以及希望理解自己的心理变化。

第4句:“指掌须教点画来。”

  • 注释: 苏轼希望在交流中,能通过手指和手掌的动作传达意思。这体现了他希望通过身体语言来弥补听力上的不足。

第5句:“每事应酬将意测。”

  • 注释: 苏轼希望在社交场合能准确猜测他人的意图。这说明他虽然耳聋,但依然努力理解周围的环境和人际关系。

第6句:“卒时呼唤肯头回。”

  • 注释: 苏轼希望能在临终前听到亲人的呼唤,并且回应他们。这表达了他对亲情的重视和对死亡的恐惧。

第7句:“偶逢生客初相访,未及交谈便指腮。”

  • 注释: 这是诗的最后一句。苏轼描述了一次偶然的相遇,当他看到一位生人来访时,还没有开始交谈,对方就因为他耳聋而误以为他在嘲笑或辱骂他,于是他用手指指向自己的腮部表示道歉。

赏析:
这首诗通过对耳聋者生活细节的描述,展现了苏轼对生活的积极态度和乐观精神。尽管他无法听到外界的声音,但他依然能够感受到情感的变化,并通过非言语的方式与人交流。诗中的幽默和自嘲也显示了苏轼的幽默感和对现实的深刻理解。此外,这首诗也反映了古代文人对于健康问题的关注以及对生活质量的追求。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