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趣轩为顾德润题

竹树阴森映短墙,萧然绝俗似僧房。
出城相去路三里,闭户独眠书半床。
风暖林花飘几席,雨晴沙鸟入池塘。
惭余扰扰红尘客,到此犹能百虑忘。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静趣轩为顾德润题》是明代王绂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此诗不仅展现了王绂的才华和个性,还反映了当时文人的生活状态与心境。下面将详细介绍这首诗的内容及其背景:

  1. 作者介绍: 王绂,字孟端,号友石生,明常州府无锡人。他的一生经历了从隐居到入仕的转变,最终以画山水竹石闻名于世。王绂性格高洁绝俗,不与权贵交往,常闭门谢客。

  2. 诗歌原文
    竹树阴森映短墙,
    萧然绝俗似僧房。
    出城相去路三里,
    闭户独眠书半床。
    风暖林花飘几席,
    雨晴沙鸟入池塘。
    惭余扰扰红尘客,
    到此犹能百虑忘。

  3. 主题思想: 这首诗通过描绘一幅静谧的自然景象,表现了诗人追求内心平和与超脱尘世纷扰的愿望。诗中“惭余”表达了诗人对世俗生活的无奈以及对隐逸生活的向往。

  4. 艺术风格与技巧

  • 意象营造:诗中的“竹树阴森”、“萧然绝俗”等意象,营造出一种远离尘嚣、宁静致远的氛围。
  • 语言表达:王绂的语言简练而富有力度,善于用词精准地传达情感和意境。
  • 结构布局:诗歌采用七言律诗的形式,遵循严格的平仄和韵律,体现了古典诗歌的独特魅力。
  1. 历史意义
  • 文化传承:王绂的《静趣轩为顾德润题》不仅是他个人艺术创作的一部分,也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
  • 文学研究:此诗在明清两代被多次选录和传颂,成为研究明代诗歌的重要文献之一。
  1. 影响评价
  • 艺术价值:王绂的这首诗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被后人赞誉为明代诗歌的佳作之一。
  • 社会影响:诗中所体现的隐逸思想,对当时的文人墨客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激励了许多文人效仿其生活方式。

《静趣轩为顾德润题》不仅是王绂个人艺术成就的象征,也是明代文人精神风貌的一种反映。通过对这首诗的学习和欣赏,可以更深入地理解那个时代的文化特征和社会心态。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