呈太常少卿高先生

礼乐推三代,文章似六经。
应时明出处,当世仰仪刑。
贾谊趋宣室,桓荣表汉廷。
青云登棘位,皓月映槐厅。
大笔频追谥,丰碑屡作铭。
祝釐迎茂祉,赞祀答穹灵。
圣主加荣宠,儒林慕德馨。
声名腾宇宙,黼黻佐朝廷。
小子成樗散,明公耀德星。
朽材难切琢,钝刃冀摩硎。
得照青藜火,甘为白泽钉。
高山恒仰止,鄙业久荒宁。
讵敢思推挽,何繇乞建瓴。
鲋鱼愁旱辙,笼鸟羡秋冥。
未许升堂室,深怀捧户扃。
可怜昏瞀久,欣睹凤凰翎。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呈太常少卿高先生》是明朝诗人王绂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下面是对该诗歌的详细介绍:

  1. 作者介绍:王绂,字敬美,号东园,是明代著名的文学家,他与祝允明、唐寅、文征明并称“吴中四才子”,对后世有着深远的影响。其诗作多表现出对自然和人生深刻的感悟,语言优美,意境高远,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文化内涵。

  2. 诗歌原文
    礼乐推三代,文章似六经。
    应时明出处,当世仰仪刑。
    贾谊趋宣室,桓荣表汉廷。
    青云登棘位,皓月映槐厅。 大笔频追谥,丰碑屡作铭。
    祝厘迎茂祉,赞祀答穹灵。

  3. 诗歌赏析

  • 历史典故与象征手法:在这首诗中,王绂巧妙地运用了丰富的历史典故和象征手法来赞美高先生的学问与品德。通过“趋宣室”、“表汉廷”等典故,诗人表达了对高先生在学术界的地位和影响力的高度赞扬。
  • 形象描绘与深刻寓意:诗中的“青松短壑不知暑,白石南山空有歌”等意象,不仅生动形象地描绘了高先生的学术地位,还赋予了这些意象深刻的寓意——表达了诗人对高先生的敬仰之情以及对学问的崇高追求。
  • 艺术成就与文化价值:整首诗歌结构严谨,语言优美,充满了深厚的文化底蕴和艺术魅力。它不仅展现了王绂高超的文学造诣,也体现了其深厚的历史知识和人文情怀,是明代诗歌艺术的瑰宝。
  1. 创作背景
  • 个人敬意与学术交流:王绂对高先生充满敬意,渴望能有机会向其学习,提升自我。这种个人敬意和学术追求的结合,为诗歌的创作提供了深厚的土壤。
  • 时代背景与社会影响:明代时期,文人墨客之间学术交流频繁,王绂的这首作品正是在这种背景下产生,旨在通过诗歌表达对高先生学问与品德的高度赞扬。
  1. 诗歌鉴赏
  • 审美情趣与情感表达:诗歌通过对高先生的历史典故和形象描绘,展现了诗人的审美情趣和情感表达。诗人不仅赞美了高先生在学术上的卓越成就,更表达了自己对知识的渴望和对学者的尊敬。
  • 思想深度与哲理意蕴:这首诗不仅是对高先生个人的赞美,更是对其所代表的学术精神和道德风范的颂扬。诗歌的思想深度和哲理意蕴使得它成为研究明代文人精神风貌的重要文献。

除了上述分析外,还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一步了解这首诗:

  1. 诗歌形式与格律:《呈太常少卿高先生》采用了七言律诗的形式,这是古代诗歌的基本体裁之一。律诗的严谨结构和平仄韵律要求对于诗人来说是一种挑战,也是展现其文学修养的重要方式。
  2. 艺术表现与技巧:在这首诗中,王绂巧妙地运用了比喻、象征等修辞手法,使得诗歌既有形象的描绘,又有深刻的寓意,展现了高超的艺术技巧。
  3. 历史文化意义:作为明代的作品,这首诗不仅反映了当时的历史背景和社会风气,也体现了文人之间的学术交流和相互尊重的精神。它的价值在于反映了明代文人的文化自信和学术追求,是研究明代文学发展的重要文献。

《呈太常少卿高先生》不仅是一首赞美高先生学识与品德的诗歌,更是王绂文学才华和深厚历史知识的艺术展现。通过对这首诗的分析,不仅能欣赏到其优美的语言和深邃的内涵,还能深入理解明代文人的精神风貌和学术追求。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