赠讲僧

吾师能演法,往往落天花。
谛听来何处,筌蹄付作家。
三□翻贝叶,双树拂袈裟。
早晚离言说,空潭有月华。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赠讲僧》是明代诗人王恭创作的一首诗

王恭,字安中,长乐(今属福建)人,是“闽中十子”之一,与林鸿诗风相近。他的生平和创作背景为理解这首诗增添了丰富的色彩。永乐四年(1406),王恭以儒士的身份被荐为翰林待诏,参与了《永乐大典》的编修工作。然而,他并未满足于此,很快弃职归乡,并隐居于七岩山。

王恭的诗歌风格深受其生活经历的影响。他在官场的经历使他有机会接触到各种文化和宗教思想,这些经历反映在他的作品中,使得《赠讲僧》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王恭的诗歌常常描绘自然景观和表达对佛教教义的理解,这与他的个人信仰和审美观念密切相关。《赠讲僧》便是这样一首作品,它不仅表达了作者对佛法的理解和领悟,也反映了他对当时社会现象的深刻思考。

王恭在《赠讲僧》中表达了对讲僧的尊敬和钦佩之情。他通过诗歌向讲僧传达了对其修行成就的认可,以及对佛法真谛的渴望和追求。诗中使用了许多佛教典故和象征性意象,如“三翻贝叶”、“双树拂袈裟”,这些都象征着佛法的高深和神秘,以及讲僧在修行中的不懈追求。

王恭在《赠讲僧》中还体现了对讲经僧人生活的描绘和理解。他描述了僧人的生活状态和内心的宁静,以及他们对于佛法的深入理解和实践。这些描写不仅展现了讲僧的生活方式,也反映了王恭对于僧人修行方式的尊重和理解。

《赠讲僧》不仅仅是一首表达对佛法理解的诗歌,更是王恭对人生、修行和宇宙奥秘的一次深刻的思考和探索。通过对这首诗的分析,人们可以更好地理解王恭的诗歌风格、思想情感以及他对于佛法的理解和追求。同时,这首诗也让人们对佛教文化有了更深的了解和认识。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