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行闻樵歌

樵歌何处响,迢递白云深。
袅袅潭边起,萧萧空外音。
何须谐律吕,即此是讴吟。
却厌青楼曲,商音摅暮林。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山行闻樵歌》是明朝诗人王恭创作的七言绝句。下面是对该诗的详细介绍:

  1. 作者介绍:王恭,字安中,号皆山樵者,是“闽中十子”之一的诗人。他长年隐居在七岩山,以儒士的身份被推荐为翰林待诏,并参与编写《永乐大典》,但之后选择放弃官职,归隐山林。王恭自号皆山樵者,表明他对自然和隐居生活的热爱及向往。他的生活和创作都充满了对自然的感悟与追求。

  2. 原文赏析:这首诗的语言清新,意境深远,通过对山间樵夫歌声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的敬畏和赞美之情。诗中的“樵歌何处响,迢递白云深”描绘了一幅高山远望、云海茫茫的画面,营造出一种空灵而深远的氛围。此外,“何须谐律吕,即此是讴吟”则透露出诗人对艺术自由表达的推崇,认为真正的诗歌应该源于内心的感受,而非外在的规则束缚。最后两句,“却厌青楼曲,商音摅暮林”,表达了诗人对于世俗繁华的厌倦以及对山林宁静生活的向往。

  3. 作品背景:《山行逢樵者》是胡仲参的作品,其内容描述了一位鹤发童颜的樵夫负薪而过,其不沾世俗尘埃的形象,以及那点缀于担头的桃花片,让人联想到避世高人的意象。这首诗通过樵夫的生活画面展现了一种远离尘嚣、回归自然的生活方式,反映了作者对清静田园生活的追求和向往。《山行逢樵者》的创作时间不详,但从文中可见其描写的是宋代的社会生活和自然环境,与王恭的时代相隔甚远。

《山行闻樵歌》不仅是一首具有独特艺术魅力的诗歌,也是中国古典诗歌宝库中的瑰宝。它不仅展示了作者深邃的思想感情和精湛的艺术技巧,也反映了明代时期文人士大夫对自然美的独特理解和审美情趣。通过深入探讨这首诗及其背后的文化内涵,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古代文人的生活状态和精神世界,从而更全面地认识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