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皇恩寺

上国僧游去,山门日自开。
绀园依绿草,画壁上苍苔。
谷暗猿初断,林空鹤又回。
惟馀旧童子,笑问客何来。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过皇恩寺》是明代诗人王恭所创作的一首诗。这首诗以其独特的韵味和深邃的内涵,在中国古代诗词中占据一席之地。以下是关于这首诗的介绍:

  1. 作者背景
  • 生平简介:王恭(1343—?),字安中,自号皆山樵者,福建长乐人。他是一位“闽中十子”之一,与林鸿诗风相近。王恭早年曾以儒士的身份被推荐为翰林待诏,参与了《永乐大典》的编修工作,但不久后弃职归隐七岩山。他在文学上有着丰富的成就,著有《白云樵唱集》《草泽狂歌》等作品。
  • 文学活动:永乐四年,王恭因儒士的身份被推荐为翰林待诏,参与编修《永乐大典》,后因书成被授翰林院典籍。尽管他曾短暂地担任翰林院的职务,但他最终选择回归山林生活,远离了官场的纷扰。
  1. 诗词原文
  • 诗句原文:《上国僧游去,山门日自开。绀园依绿草,画壁上苍苔。谷暗猿初断,林空鹤又回。惟馀旧童子,笑问客何来》。
  • 译文注释:这首诗的翻译版本将原诗的意境和情感表达得淋漓尽致。通过这些诗句,读者可以感受到诗人对大自然深深的喜爱和对简朴生活的向往。同时,诗中的意象也让人联想到一幅宁静而又充满生活气息的画面。
  1. 作品赏析
  • 艺术手法:王恭在《过皇恩寺》中巧妙地运用了多种艺术手法,如用对比、借景抒情等。例如,“上国僧游去,山门日自开”,这里既有僧人离去的寂寥感,也有山门依旧开放的宁静感。通过这样的对比,诗人表达了自己内心的矛盾和感慨。
  • 情感表达:这首诗不仅仅是对景物的描写,更是诗人内心世界的真实写照。通过对自然景色的描绘,诗人抒发了自己的情感,展示了一种超脱尘世、追求自然之美的情怀。
  1. 创作背景
  • 创作时间:王恭在永乐年间创作了《过皇恩寺》,这个时期的中国社会经历了多次政治变革和文化碰撞。在这样的背景下,王恭的作品也反映了那个时代的文化风貌和社会氛围。
  • 创作动机:虽然我们无法确切知道王恭创作此诗的具体动机,但可以推测他可能受到了当时社会环境和个人经历的影响。他的作品中蕴含着对自然美景的赞美,以及对隐逸生活的向往,这些都是当时文人士大夫阶层普遍关注的主题。
  1. 文化影响
  • 文学价值:《过皇恩寺》作为王恭的代表作品之一,不仅展现了诗人深厚的文学功底,也为后世研究王恭的诗歌风格提供了宝贵的资料。这首诗的艺术魅力和思想内涵使其成为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一朵奇葩。
  • 审美意义:王恭通过《过皇恩寺》传达了一种独特的审美体验和情感共鸣。这首诗不仅让人们感受到了自然界的美好,也让人们思考如何在纷扰的世界中寻找到内心的宁静和平衡。

王恭的《过皇恩寺》不仅是一首表达对自然美景赞美的诗歌,更是一种心灵上的慰藉和寄托。通过对这首诗的学习和鉴赏,人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以及古代文人的情感世界。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