挽林隐逸

家住双旌久不回,一瓢江上独倾怀。
篝灯坐听风林雨,穗帐闲荒药径苔。
西州别后羊昙泣,楚泽春深宋玉哀。
我欲持觞酹芳草,夕阳何处是泉台。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挽林隐逸》是王恭创作的一首诗。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林隐者归隐山林生活的怀念之情,同时也反映了诗人内心的孤独以及对于自然美景的赞美。下面将详细介绍这首诗:

  1. 作者信息
  • 姓名:王恭,自号皆山樵者。
  • 背景:王恭是明代福建长乐人,他长期隐居在七岩山,以诗名噪一时。
  1. 诗歌原文
  • 家住双旌久不回,一瓢江上独倾怀。
  • 篝灯坐听风林雨,穗帐闲荒药径苔。
  • 西州别后羊昙泣,楚泽春深宋玉哀。
  • 我欲持觞酹芳草,夕阳何处是泉台。
  1. 诗歌赏析
  • 首句中的“双旌”指双旌旗,常用以代指官印或官位,表明王恭长久未归,象征着他淡泊名利、归隐山林的生活状态。
  • 第二句通过“一瓢江上独倾怀”展现了诗人在宁静的自然中寻找心灵慰藉的场景。这里的“一瓢”暗示了诗人的生活方式,而“江上”则描绘了他所选择的环境与心境。
  • 第三至六句则是对诗人内心感受和外部景象的详细描述。“繐帐闲荒药径苔”反映了诗人居住环境的简朴与自然环境的幽静,而“羊昙泣”、“宋玉哀”则传达了诗人对过往人事的感伤和对美好事物消逝的哀悼。
  • 最后两句“我欲持觞酹芳草,夕阳何处是泉台”则是诗人对人生意义的思考,表达了他对自然的敬仰和对生命的感慨。
  1. 创作背景
  • 《挽林隐逸》的创作时间不详,但可以推测是在王恭归隐之后,他可能在某个特定的时刻,面对自然美景,产生了对生活和自然的感悟。
  1. 艺术特色
  • 这首诗语言简练,意境深远,通过对自然景观和人物情感的细腻描绘,展现了一种超脱尘世、返璞归真的生活态度。
  1. 历史评价
  • 《挽林隐逸》在当时受到一定程度的赞誉,被视为王恭作品中的佳作。后世研究者对其艺术成就给予了肯定,认为其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挽林隐逸》是一首充满哲思和美感的诗篇。它不仅是王恭个人情感世界的写照,也是明代文人对于生活、自然和人生哲理的一种深刻反思和表达。读者在欣赏这首诗的同时,也能从中汲取对于人生和自然的深刻理解和感悟。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