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林关路远悠悠,惆怅行人过陕州。
渭水寒流秦塞晚,灞陵残雨汉原秋。
玉门壁垒行应遍,白苇黄榆梦亦愁。
江海同人今已尽,南冠何事到君头。
送友人流西凉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送友人流西凉》是诗人王恭创作的一首七言古诗,这首诗作展现了作者对远行友人的深切关怀与不舍之情。下面将详细探讨这首诗的内容、风格及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作者简介:王恭,字安中,号皆山樵者,明代福建长乐人。《白云樵唱集》《草泽狂歌》等著作显示了其深厚的文学修养和独到的诗歌见解。
诗歌原文:
凤林关路远悠悠,惆怅行人过陕州。
渭水寒流秦塞晚,灞陵残雨汉原秋。
玉门壁垒行应遍,白苇黄榆梦亦愁。
江海同人今已尽,南冠何事到君头。诗意解析:诗的前两句描绘了旅途的遥远与旅途中的哀愁。”凤林关路远悠悠”表达了道路之漫长,而”惆怅行人过陕州”则透露出诗人对于友人旅途中的不安心情。后四句则转向自然景观的描写,通过渭水、灞陵等地的自然风貌来衬托友人的行程艰辛以及诗人的内心感受。”玉门壁垒行应遍”意味着路途遥远且充满艰险,最后一句”南冠何事到君头”则表达了一种无奈与悲伤,暗示了朋友可能遭遇的不幸。
作品风格:这首诗的语言简练,意境深远,通过对自然景物的细腻描绘传达了诗人对友人的深情厚意。整体上,这首诗展现了明代诗歌的特色,即注重情感表达与哲理思考的结合。
历史影响:”《送友人流西凉》”作为王恭的代表作之一,不仅在当时受到文人学者的青睐,也在后世产生了影响。它为研究明代诗歌提供了宝贵的素材,并对后世的诗歌创作产生了启发作用。
“《送友人流西凉》”不仅仅是一首抒发个人情感的诗篇,它也体现了明代文人对友情的珍视以及对远方行者的关切。这首诗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跨越时间的限制,至今仍被广泛传颂。通过深入探讨这首诗的内容及其在中国文学史上的意义,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古代文学的丰富多样性及其对现代社会的影响。